深夜整理硬碟裡十年份的設計稿,滑過那些動輒十幾MB的原始檔,突然驚覺當年客戶網站載入速度慢不是沒原因。圖像優化這門手藝,說穿了就是在畫質與檔案大小之間走鋼索,差一步不是糊成馬賽克就是拖垮整個頁面。
記得剛入行時接過婚攝案子,把新人精修照用最高品質JPG直出,上傳婚禮平台那刻才發現單張8MB。新人媽媽在電話那頭急得快哭出來:「親戚們手機打不開相簿啊」那次硬著頭皮重壓縮三百張照片到凌晨四點,從此學會看EXIF數據比看星座還認真。
很多人以為壓縮就是品質拉桿往左拖到底,這簡直是謀殺影像的暴力行為。去年幫茶品牌做電商主圖,發現同樣90%壓縮率,用Photoshop「保留細節2.0」演算法比基本壓縮多了0.3MB,但茶葉茸毛在手機螢幕上竟能根根分明,轉換率直接飆升17%。那些藏在進階設定裡的魔鬼,往往才是決勝關鍵。
現在看到設計師把4K圖直接餵進網頁還是會胃痛。前陣子協助改版教育平台,把首頁英雄圖從3840px砍到適配各裝置的5種尺寸,光這招就省掉62%流量。更別說發現他們用PNG-24存插畫檔,轉成SVG後檔案只剩原來的零頭,滑鼠滾輪終於不用卡頓三秒才動。
最魔幻的時刻是發現AVIF格式的威力。測試時把產品情境照轉成AVIF,在肉眼難辨差異的狀態下,檔案竟然比WEBP再瘦30%。可惜Safari支援度還是硬傷,現在我的儲存規則很貪心:AVIF/WEBP/JPG三版本並存,讓瀏覽器自己選最好的吃。
工具選擇像挑咖啡豆,得看場合烘焙度。緊急修圖我用Squoosh像喝即溶咖啡快速提神,精修時搬出PhotoShop的「匯出為」功能慢慢手沖,遇上整批圖庫要瘦身就開Terminal用ImageMagick當義式咖啡機。那天發現Affinity Photo能無損移除EXIF的GPS定位資料,才驚覺自己差點把客戶的商業機密連同中繼資料一起快遞出去。
每次上線前總要多做個小儀式:關燈用手機4G網路實際跑一遍頁面。當縮圖在廉價安卓機上仍能看清食譜的香料顆粒,當百人合照在祖母的老平板裡不再需要放大五次才辨認出臉孔——這種微小成就感,比什麼設計獎盃都真實。
評論:
用AVIF存產品圖被老闆罵說打不開,該堅持新格式還是先投降用JPG?
婚攝同業路過,請問人像膚色在壓縮時最容易劣化,有什麼獨門參數能守護膚質細節?
發現用Google的Guetzli壓縮雖然慢得想哭,但同樣檔案大小畫質真的贏,這神器值得等嗎?
常被客戶抱怨手機看LOGO變鋸齒,明明存了SVG還出問題,是哪裡埋了地雷?
好奇設計師的雲端硬碟怎麼分類?我兩萬多張素材圖快變成數位垃圾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