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香港第一年,我站在中環街頭捏著三張新辦的信用卡發怔。背後是匯豐總部玻璃幕牆折射的冷光,眼前是渣打業務員剛遞來的宣傳單,寫著「迎新禮品價值$1,500」。那時才驚覺,這座城市的金融遊戲規則,藏在信用卡細如蚊蚋的條款裡。
某個週六在銅鑼灣惠康排隊,前頭師奶掏出恆生EVI卡結帳,收銀機「嘀」一聲顯示減$38.2。她轉頭對我眨眨眼:「張卡逢星期六超市回贈8%,仲要計埋會員價㗎。」後來翻開帳單才懂,所謂「高回贈」往往綁定最低消費額,像我用中銀iCard在百佳刷$600,實際回贈率被$50簽帳門檻攤薄到只剩2.3%。
真正教我肉痛的教訓發生在東京秋葉原。刷完AE白金卡買相機沾沾自喜,月底帳單卻多出$412「動態貨幣轉換費」。原來當收銀員問「要否用港幣結算」時,那抹殷勤微笑背後的匯率加價,足夠在廟街吃三頓煲仔飯。
香港信用卡戰場最弔詭的是「八達通自動增值」。當初被Citibank Cash Back卡10%回贈吸引,設定每月自動增值$2,500。半年後才發現條款角落註明:「每月回贈上限$100」,多出的$150消費根本沒回饋。這種精準設計的甜蜜陷阱,在地鐵閘機「嘟」聲中悄然吞噬著優惠。
最近幫剛畢業的侄女比較學生信用卡,發現虛擬銀行玩法更兇狠。眾安ZA Card綁定支付寶消費竟有4%回贈,但必須每月用轉數快存入$5,000。看似豐厚的現金回贈,實質是銀行獲取穩定存款的誘餌。
經過五年用十七張卡換來的教訓,現在錢包只留三張殺手鐧:渣打亞洲萬里通卡買機票儲里數、匯豐Red卡網購賺4.4%回贈,再配張南洋商業銀行的銀聯雙幣卡避開外匯手續費。金融搏擊術的最高境界,是讓每筆消費都精準踩在銀行利潤與個人優惠的鋼索上。
當你下次被「迎新獎賞高達$2,000」的廣告擊中心臟,記得先翻到合約末頁。那些用6號字體印刷的「須於首三個月累積合資格簽帳滿$8,000」或「回贈將於下下個結算期存入」,才是真實世界的通關密語。
評論:
睇完即刻拎張恒生Cash Dollar卡出嚟計數,原來我上個月超市簽$4850,但回贈上限$200,即係蝕咗$85.5?
請問學生黨邊張最抵?見到DBS Black Card網購5%但好似要年薪要求
八達通自動增值係咪真係著數?我用緊東亞i-Titanium回贈2%但成日忘記撳停增值
海外網購用虛擬銀行的外幣戶口扣數,定係傳統銀行嘅雙幣卡抵啲?
文中提到ZA Card要入$5000先有4%,但放活期都有1%息,計落其實淨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