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剛搬到台北工作時,申請房貸被銀行拒絕了。那時我的信用評分只有550分,銀行說風險太高。我才驚覺,原來日常的財務習慣這麼重要,不是薪水高就夠了。信用評分像隱形的門票,影響貸款利率、租房機會,甚至求職背景調查。
經過幾年摸索,我把分數拉到780分以上。這過程不靠魔術,而是實戰累積的小改變。信用評分計算很細膩,包括還款紀錄、債務比例、信用歷史長度等。關鍵在於一致性,不是短期速成。
準時還款是基礎中的基礎。我有次因為出差忘記信用卡帳單,逾期三天,分數就掉20分。從此,我設定手機日曆提醒,外加自動扣款功能。銀行系統很敏感,即使遲一天,都可能留下記錄。養成習慣後,我每月檢查帳單,確保無誤。
債務比例控制在30%以下,效果立竿見影。假設信用卡額度十萬,餘額超過三萬,評分就受影響。我自己用記帳app追蹤開支,減少衝動購物。週末聚餐改現金支付,避免刷卡累積高餘額。半年後,債務比從50%降到25%,分數明顯回升。
定期查信用報告,能揪出隱藏錯誤。台灣聯徵中心每年提供一次免費報告,我下載後發現一筆誤植的逾期貸款。申訴過程簡單,寄email附證明,機構更正後,分數跳升30分。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預防小錯變大問題。
信用帳戶別急著關閉。我大學時的第一張卡,額度低又少用,但保留它延長信用歷史。評分模型看重帳戶年齡,關閉舊卡反縮短紀錄。我的策略是偶爾小額消費,保持活躍。
申請新信用要謹慎。每次銀行查詢報告,分數暫跌幾分。我曾經貪圖優惠辦新卡,結果連三查詢,分數下滑。現在非必要不申請,優先使用現有工具。
提升信用評分像跑馬拉松,耐心是關鍵。從低分起步,堅持三到六個月,你會看到變化。別小看這些小習慣,它們累積成財務自由的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