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辦公室只剩下鍵盤聲,螢幕冷光映著桌角那疊銀行催繳函。三年前擴張店面的貸款,遇上疫情後客流銳減,每月掙扎在利息漩渦裡——這不是電影情節,是我五金行老闆老陳的真實戰場。直到會計師輕聲說出「債務重組」四個字,他才知道,原來債務不是只能硬扛的巨石,而是能重新塑形的陶土。
債務重組絕非舉白旗投降,而是戰略性撤退。多數人誤解這是信用破產的前奏,實則剛好相反。當你發現每月收入近半餵給利息,或是得借新債還舊債,甚至接到強制執行通知書,就是重組的黃金時機。關鍵在「流動性尚未完全枯竭」前出手,銀行協商空間反而更大。就像老陳的覺悟:「與其等屋頂漏雨才修補,不如在陰天時加固樑柱。」
實戰中的魔鬼藏在細節裡。重組絕非打給銀行說「我想少還點錢」這麼簡單。老陳耗費兩週親手繪製「債務地圖」:列出七家債權方、利率從3%到15%不等,甚至發現某筆信貸綁著高額違約金條款。這份地圖成為談判基礎,當他帶著近三年稅單與進銷貨報表走進銀行,客戶經理眼神從防備轉為認真:「陳先生,您是我見過準備最齊全的小企業主。」
法律是重組的隱形盾牌。台灣《債務清理法》前置協商程序,其實賦予債務人寶貴的喘息空間。但老陳差點踩中致命陷阱:某融資公司誘導他簽「部分債務豁免同意書」,條款卻暗藏「其他債務視同加速到期」字樣。幸經律師點破,改用「一致性協議」框架,要求所有債權人簽署共同契約。重組完成那晚,他在店門口貼出「現金價九五折」紅紙,笑著對我說:「現在每塊錢都能用在刀口上了。」
走過重組風暴者都懂,最難的不是數字遊戲,而是心理破口。老陳曾因延遲付款遭親戚嘲諷「快要跑路」,協商期間更失眠數月。直到他領悟關鍵心法:債務是過去決策的結果,而重組是對未來的投資。如今他店裡多設了「債務諮詢角落」,擺著親手整理的還款計劃表影本。「想告訴還在掙扎的人,」他摩挲著表格邊角的摺痕:「這不是終點,是財務生命的第二次呼吸。」
巷口那間飄著滷肉飯香的便當店,去年差點熄燈。老闆娘用重組爭取到三年緩衝期,最近悄悄換上新招牌。經過時聽見她中氣十足的吆喝:「雞腿飯加滷蛋!今天不用算利息,蛋請你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