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年冬天,我拖著行李箱踏上多倫多機場的冷風中,心裡既興奮又忐忑。選擇加拿大留學,不只是為了那張文憑,更是想體驗一個真正開放的學習環境。這裡的大學像UBC或麥吉爾,課堂上教授總鼓勵你挑戰權威,課後還能和來自全球的同學在咖啡廳辯論到深夜。申請過程雖繁瑣,但每一步都值得細細琢磨。
先從選校說起吧。加拿大不像美國那樣競爭激烈,但排名高的學校如多倫多大學或滑鐵盧大學,還是得提前一年準備。我建議別只看QS榜單,親自上學校網站查課程大綱,看看教授研究方向是否合你胃口。比如工程系,滑鐵盧的co-op實習計畫超實用,能邊學邊賺生活費。申請文件呢,成績單和推薦信是基本,但別小看個人陳述。我寫的時候,不是堆砌成就,而是講一個故事——為什麼加拿大?我提到高中時參加模擬聯合國,被加國多元文化打動,這讓招生官看到真實動機。
簽證環節最容易卡關。記得我當時跑台北的簽證中心,文件一堆:財力證明、錄取通知書、體檢報告。財力部分要證明有足夠錢cover學費加生活費,現在一年約台幣60萬起。建議提前三個月申請,別拖到最後。萬一被要求面試,別慌,誠實回答就好。我遇過官員問\我直說\可能回台貢獻\,反而過關了。
落地後的生活,才是真正考驗。住宿首選學校宿舍,便宜又安全,但名額少得搶。我在溫哥華租校外公寓,和兩個室友分租,月付台幣兩萬多。切記簽約前親自看房,加拿大冬天冷,暖氣費別漏算。生活費控制是門藝術:超市像Loblaws買菜比餐廳省,學會煮飯能月省台幣五千。交通用學生卡搭地鐵,月票才幾百塊。文化上,加拿大友善但直接,課堂發言別害羞——我初來時不敢開口,後來發現教授就愛你提尖銳問題。
健康保險必辦,省政府的MSP計畫基本涵蓋醫療,但牙科得另買。打工方面,學生簽允許週20小時兼職,我在咖啡店端盤子練英文,還攢了旅遊基金。適應期難免孤獨,找學聯活動或華人社團,很快就能交到戰友。回看這旅程,加拿大留學教會我的不只是知識,更是獨立思考——那片廣袤土地,等你來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