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有時候看到廉航機票特價,心一癢就刷下去,飛個週末小旅行,但每次出發前才匆匆忙忙找旅平險,比價比到眼花撩亂,保費還不便宜。更別提那些臨時起意的出差,或是長輩突然想去探望國外的親戚。一年飛個幾次,光買單次旅平險的錢加起來,就夠你吃好幾頓大餐了。我就是這樣,直到去年底,被一個在保險業的精算師朋友唸了一頓:「你這樣飛法,幹嘛不直接買全年旅平險?算下來絕對划算,重點是省心!」
「全年旅平險?」我那時還真有點懵。印象中這不是那種一年365天都在國外跑的超級商務客才需要的嗎?我這種偶爾飛飛的普通人,真的適合?朋友直接甩了計算機過來,幫我攤開這幾年出國的紀錄。不算還好,一算嚇一跳,過去三年平均我飛了5次,東南亞、東北亞、一次歐洲長程。每次單買旅平險(含不便險)大概抓個台幣一千到兩千多跑不掉(看天數和地點),加一加一年也要噴掉近萬元。他幫我試算了幾家保險公司的「全年型」方案,年繳保費落在七千到一萬二之間,而且保障範圍更廣,出發前不用再手忙腳亂。
聽起來很美好,但魔鬼藏在細節裡。我花了整整兩個週末,像個偵探一樣深挖市面上的全年旅保方案。發現它跟你想的「一張保單保整年」不太一樣,核心通常是綁定一張「高額度的意外險主約」,然後再附加「全年多次的旅遊平安險/旅遊不便險附約」。重點就在於這個「附約」的內容和限制,每家差別可大了,直接影響划不划算。
首先,最關鍵的就是「單次旅程天數上限」。這點超重要!有的方案限制單次最長只保30天,有的可以到60天甚至90天。如果你計畫去歐洲Long Stay一個月,結果買到上限30天的,後面旅程就裸奔了,等於白買。再來是「全年總出國天數上限」,有些無上限(當然保費也高),有些限制180天或240天。對多數上班族來說,180天其實很夠用,但如果你是自由工作者或常駐國外,就要看清楚。
然後是保障內容的「深度」。別只看保費便宜就衝。基本的意外身故、醫療實支實付、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這塊額度一定要拉高,國外看病貴到嚇死人)、旅遊不便險(班機延誤、行李遺失等)都要有。比較進階的,像是「旅程取消/縮短」、「個人責任險」、「劫機險」、「食物中毒」等,就看個人需求。我發現有些方案的不便險理賠門檻比較低(例如延誤3小時就賠),有些則要4小時甚至6小時,這在遇到班機Delay時差很多。
省錢攻略?絕對有!第一招:「團購」或「家庭單」。很多保險公司針對家庭成員(配偶、子女)一起投保全年旅保有折扣,或者公司福委會談的團險方案,保費可能更優惠。第二招:「信用卡別浪費」。刷機票或團費八成以上,有些高階信用卡會送免費的單次旅平險或不便險。買全年旅保時,可以特別注意它是否和信用卡贈送的保險有衝突?或是能互補?把信用卡送的當成「基本盤」,全年旅保則用來「加高額度」或「補不足」,聰明疊加保障不重複花錢。
第三招是「比對自身風險」。像我發現自己比較常去日本、韓國,醫療費相對高但治安好,個人財物損失風險較低。歐洲扒手多,個人責任險(不小心弄壞店家東西)和財物損失保障就要看重一點。針對主要旅行目的地特性去挑選側重保障的保單,錢花在刀口上。第四招最實際:「直接攤開行事曆算次數」。如果你今年已經確定至少會出國3次以上,尤其是包含一次長天數旅行,那全年保單幾乎穩贏。飛2次的話,就要精算保費和單次買的差異了。
我最後選了哪家?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飛行習慣、目的地、家庭狀況都不同。我選了一家單次旅程上限60天、全年無總天數上限、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額度夠高(至少200萬台幣以上)、不便險門檻3小時就啟動的方案,年繳保費大約九千多。雖然不是市場上最便宜,但對我這種喜歡臨時訂機票、旅行天數彈性大的人來說,安心感無價。上個月去日本遇到颱風班機延誤4小時,回台後線上申請理賠,三天款項就入帳了,不用像以前每次都要重新填一堆表格,光是省下的時間和精神就值得。
買全年旅保,不是為了賭會不會出事,而是用一種更聰明、更經濟的方式,買一整年的「旅行自由」。下次看到心動的機票,不用再被「啊還要買保險好麻煩」的念頭絆住腳,說走就走,那份從容,才是旅行的真諦。當然,簽約前那密密麻麻的條款,請務必、務必、務必耐著性子讀完,特別是「不保事項」和「理賠所需文件」,這點時間投資,絕對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