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三點的咖啡廳,手指在手機螢幕上滑動,跳動的數字牽動著心跳。不是股票報價,而是恆生按揭計算機試算出來的每月還款額。幾週前,我和太太站在那間採光絕佳的預售屋樣品屋裡,心動卻又千斤重。頭期款勉強擠得出來,但往後二十年、三十年的房貸,才是真正令人屏息的長跑。銀行專員遞來的複雜公式和密密麻麻的條款,遠不如回家後自己窩在沙發上,一杯茶、一台平板,反覆把玩恆生按揭計算機來得真切。
這個藏在恆生銀行官網角落的小工具,意外成了我房貸決策的軍師。它沒有業務員閃爍的眼神,只有冷靜的輸入欄位:樓價、按揭成數、還款年期、利率類型。鍵入心中理想的數字,指尖輕點「計算」,螢幕上跳出那個關鍵的月供金額,像一盆冷水,也像一盞明燈。我當下突然有種安心感——原來壓力,是可以被具體丈量的。它能瞬間模擬不同情境:如果咬緊牙關把還款期從25年縮到20年,每月得多扛多少?如果幸運搶到H按封頂息下的優惠利率,三十年下來能省下一台國產車的錢嗎?這些過去得拜託理專反覆試算的難題,如今自己動動手指就一清二楚。
但工具終究是工具,魔鬼藏在細節裡。計算機給你的,是理想狀態下的「地板價」。真正走進銀行簽約時,才發現還有許多隱形成本蹲在角落虎視眈眈:高昂的按揭保險費(尤其成數超過六成時)、律師費、估價費、繁雜的行政手續費… 這些不會出現在計算機的初始畫面。我的經驗是,把計算機得出的月供金額,默默加上一成到一成五,才是比較貼近現實的「心理月供」。銀行不會主動提醒你,當利率波動時,H按與P按的差異會瞬間放大,而計算機的「浮動利率」試算功能,這時就是你的壓力測試儀。深夜獨自輸入幾個極端數字,螢幕上飆升的還款額,比任何理財文章都更能打醒你的僥倖。
用了幾週,摸出些心得。別只算「負擔得起」的月供,要算「生活品質不被榨乾」的月供。把數字套進你現有的家庭收支表,扣除房貸後,剩下的錢是否還能支撐一場小旅行、孩子才藝班、偶爾的餐廳小奢侈?計算機不會問你這些,但你要自己填進去。別被最低月供迷惑,拉長還款期看似輕鬆,但總利息可能多出一大截。試著在計算機上比較「15年」和「30年」的總還款額差異,那個差距往往觸目驚心。還有,善用「額外還款」模擬功能!恆生這點做得細緻,能設定每年多還多少本金。你會發現,就算每月只多還幾千塊,只要堅持,縮短的還款年期和節省的利息,超乎想像。這是我的血淚教訓。
最終,我們沒選最低月供的方案。靠著計算機反覆試算,找到一個平衡點:稍高的月供,但年期縮短五年,搭配恆生當時推的H按有封頂保障。簽約前,我把計算機試算的每一頁截圖印出來,一項項跟經理核對,確認沒有隱藏成本突襲。那疊紙,比合約更早讓我心安。按揭計算機像一把透明的尺,量出了夢想的邊界,也量出了現實的餘裕。它不會幫你決定,但能讓你在簽下人生最大一筆債務前,看清每一條路的盡頭,站著怎樣的未來。
評論:
文內提到試算結果要自動加10-15%當隱藏成本,這比例是怎麼抓的?最近真的被估價費嚇了一跳,完全沒算到這筆。
請問H按封頂位通常會維持多久?計算機模擬的利率變動區間,各位建議設多少比較貼近現實?
額外還款部分,恆生是否允許隨時提前部分還款?會不會有手續費或最低金額限制?這點在試算時沒考慮到。
壓力測試除了用計算機拉高利率,大家還會怎麼評估風險?最近利率走勢讓人好猶豫該選P按還是H按。
文章說縮短年期省下的利息很可觀,但現金流壓力大。如果有多餘資金,是建議優先投入按揭減債,還是做其他投資?掙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