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用飛行里數換到免費機票時,我盯著電子機票確認了三次。那是張香港飛東京的經濟艙,銀行帳單上累積的消費數字,突然變成了羽田機場的跑道燈。恆生信用卡的飛行里數計畫,確實讓平凡消費長出了翅膀。
很多人以為玩里程是空中飛人的專利,其實超市買衛生紙、繳水電費都能攢里程。關鍵在於那張躺在皮夾裡的塑料卡片——選對了,日常開銷就是隱形的機票儲蓄罐。我常看到朋友刷錯卡,百貨週年慶狂掃貨卻漏掉十倍積分,肉痛程度堪比行李超重費。
恆生的「最紅自主獎賞」像個變形金剛,每年轉三次組合技。去年聖誕檔期我把餐飲5X分搭上網購3X分,訂年菜加買新手機,單月噴出兩萬多里。重點是記得在恆生App裡手動啟用加成,這步驟像飛機起飛前扣安全帶,沒做等於白搭。
里數貶值比飛機誤點還令人心塞。五年前某航司經濟艙單程要三萬里,現在漲到四萬五。我的對策是:絕不讓里數在帳戶裡冬眠。發現國泰放出「亞洲萬里通」淡季折扣時,立刻用2.7萬里換到台北-沖繩票,比標準表省八千。週二深夜常有心儀放票,鬧鐘設好搶位比搶演唱會票實在。
超市買菜也有玄機。惠康週三刷恆生EnJoy卡賺5%回贈,換算每消費$16=1里。但若週四去百佳刷普通卡,同樣$300消費就少拿18里——夠從桃園機場捷運坐到台北車站了。我手機備忘錄存著各通路最佳用卡組合,收銀員看我掏卡像醫生看處方箋。
真正讓我驚豔的是外幣消費。恆生Prestige卡海外刷港幣結帳,每$4=1里無上限。去年在京都老舖刷和服,帳單顯示$6,800,里數到帳時發現自動跳成1,700里。後來才懂銀行用「外卡組織匯率」結算,比現鈔兌換還多榨出3%里程,這招比免稅店打折還隱蔽。
里程遊戲最怕算錯數。有次我差2,500里就能換馬爾地夫票,硬湊了$10,000繳稅。結果忽略「稅務交易不計分」條款,里數沒進帳還白付手續費。現在學乖了,大額支出前先翻條款PDF,用Ctrl+F搜「exclu」確認排除項目,比查登機門還仔細。
老實說,與其癡迷頂級卡,不如握緊那張陪你買咖啡的卡。我的主力是恆生MPOWER卡,網購基本盤$4=1里,搭特定電商再加倍。辦公室團購下午茶都用它結帳,同事笑我是人肉POS機,但當我用大家貢獻的里數換到清邁機票時,默默多請了兩杯珍奶。
最近發現魔鬼藏在轉換表裡。恆生1,500分=500「亞洲萬里通」里數,但轉長榮「無限萬哩遊」要2,000分換500里。若計劃搭星宇航空,透過「新航KrisFlyer」轉更划算。建議下載「Wheretocredit」網站數據,換里程前查航司轉換率,像查航班動態般自然。
當里程從手機App跳進航空帳戶那刻,電子信箱噹一聲彈出「里數已到帳」,比收到包裹取件碼還雀躍。上個月用里數升等商務艙飛新加坡,平躺著看雲海吃哈根達斯時,突然想起這趟是用三百杯手搖飲換的——原來珍珠奶茶真能澆灌出飛行夢。
評論:
超市攻略太實用!但想問如果主要消費在全家和7-11,該集中刷哪張恆生卡?
里程貶值那段深有同感,去年換票時發現所需里數暴增,心都在滴血
請問轉機票的燃油附加費怎麼算?用里數換台北-歐洲票卻被收了五千多稅金
學生黨月刷不到一萬也有機會玩嗎?目前只有恆生Visa Signature卡
剛發現外幣消費秘技,但最近日圓貶值,刷卡換里程還比買現鈔划算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