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年薪要交多少稅,這應該是每個上班族心頭的痛吧。記得我剛出社會時,第一次看到薪資單上的稅額,簡直嚇一跳,心想:「天啊,我辛苦賺的錢就這樣被扣掉一大塊?」後來慢慢研究台灣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才發現其實有一套固定的計算方式,不是隨便亂扣的。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希望能幫大家省點冤枉錢。
台灣的個人所得稅,核心在於「綜合所得淨額」的計算。簡單說,不是你賺多少就全交稅,政府會先讓你扣掉一些基本開銷。比如,每個人都有「免稅額」,2024年是每人新台幣92,000元,如果你有扶養親屬,還可以再加。另外還有「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單身的話標準是124,000元,夫妻合併申報就加倍。這些扣除額聽起來抽象,但實際操作時,像醫療費用、捐贈、房貸利息都能算進去,我曾經靠列舉房貸省下不少稅。
接下來就是稅率部分了,台灣採用累進稅率,分好幾個級距。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綜合所得淨額在560,000元以下,稅率只有5%;超過560,000到1,260,000元,稅率跳到12%;再往上到2,520,000元是20%,之後還有30%、40%的級距。聽起來複雜,但實際計算時,不是整個收入都套同一個稅率,而是分段累加。例如年薪100萬新台幣,扣除免稅額和標準扣除額後,淨額可能剩70萬左右,這時只有超過56萬的部分用12%算,其餘用5%,總稅額就出來了。
實際試算一下,假設你單身年薪80萬新台幣,免稅額92,000元加上標準扣除額124,000元,總扣除額是216,000元。所以綜合所得淨額是800,000 216,000 = 584,000元。根據稅率,584,000元中的560,000元以內部分稅率5%,稅額是28,000元;剩下的24,000元用12%算,稅額是2,880元;總稅額就30,880元。聽起來不多?但如果年薪跳到150萬,淨額可能破百萬,稅率跳到20%,稅額就飆升了。我建議大家每年報稅前,先拿計算機試算,避免被多扣。
當然,稅制裡有些陷阱要注意。比方說,加班費或獎金如果超過免稅額度,也要計入所得;或者如果你有投資股票,股利所得得另外算。我遇過朋友因為忽略扶養親屬的扣除額,白白多交了好幾萬稅。還有一個常見誤區:很多人以為年薪門檻是54萬以下才免稅,但其實扣除額加一加,年薪70萬也可能只交一點點稅。報稅季節快到了,記得早點準備單據,試試看列舉扣除額,說不定能省下一筆旅遊基金呢。
稅這種東西,總是讓人頭痛,但了解規則後,反而能變成一種理財工具。下次看到薪資單,別光抱怨,動手算算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