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走過停車場,陽光把一排排車窗曬得發亮。隔壁陳太太剛牽了台油電車,喜孜孜搖下車窗打招呼,卻在聊到貸款時突然壓低聲音:「每個月繳一萬三,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這種欲言又止的表情,我這幾年看過太多次了。
台灣人買車像談戀愛,常被閃亮烤漆勾了魂,卻在簽貸款文件時才驚醒。去年幫表弟阿明比價,他原以為某車商標榜的1.88%超低利率撿到寶,直到我攤開試算表——綁約五年加高額設定費,總成本竟比銀行3%方案還貴出兩萬多。魔鬼總在細節裡爬行,那些印在DM角落的小字體,往往才是咬碎你荷包的利齒。
當前市場利率像被風吹亂的麻將牌。公股銀行端出2.36%起跳的安全牌,民營銀行用彈性還款當誘餌,融資公司則專吃信用瑕疵的客群,利率敢開到7%以上。最狡猾是車商自有貸款,表面利率甜如蜜,背後卻用「動保設定費」「提前清償違約金」這些暗器捅你幾刀。上個月某日系品牌被踢爆,號稱1.99%專案竟藏著三萬六的隱形成本。
真正划算的貸款,得像剝洋蔥般層層檢視。頭期款比例是關鍵,扔出三成自備款通常能砍下0.5%利率;綁約期別傻簽三年,試算表拉開才發現兩年與三年期總利息可能只差幾千塊,但多賺的資金周轉空間豈止這點錢。信用條件好的人,不妨拿車貸當籌碼跟信貸PK,我同事老周就靠薪轉銀行談到2.08%信貸,比車貸省下牌照稅綁車的麻煩。
最近幫好友算過筆邪門帳:他看中的休旅車要價百萬,車商給出頭期20萬+利率2.3%方案。我們轉頭找常往來的銀行經理,把定存單押出去談貸款,最終殺出頭期30萬但利率1.95%的條件。別小看這0.35%差距,五年下來省下的錢夠加兩年汽油,還白賺張三年定存單到期。
利率數字會說謊,總費用年百分率(APR)才是照妖鏡。依法所有貸款廣告都得標示APR,這數字把利息、手續費、帳管費全榨汁濃縮。下次看到廣告,先用手機計算機戳戳:貸款80萬分60期,若月付14,300元,用「總還款額÷貸款額÷年期」公式粗算,真實利率約2.92%。別被業務員天花亂墜的話術帶偏,數字自己會說話。
簽約前最後一里路,記得帶把刀。別被「今天不簽就沒優惠」的話術唬住,我見過最狠的殺價法是帶著別家核貸書到現場:「同樣條件你能降0.2%就簽約」——十次有八次業務會衝進小房間「請示主管」。去年桃園張小姐靠這招,硬從2.6%砍到2.31%,省下的錢剛好夠裝全景天窗。
說到底,車貸像選結婚對象。低利率不如合適利率,表面光鮮不如裡子實在。在發動引擎前,花兩週比較利率的耐心,或許比未來五年縮衣節食的悔恨來得划算。畢竟當新車光環褪去後,每個月從帳戶裡準時消失的數字,才是真實生活的重量。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剛簽了2.5%車貸以為很划算,剛剛用文中的APR公式重算竟然要3.1%!那些設定費到底怎麼冒出來的?
想請教如果信用分數只有650左右,公股銀行真的完全沒機會嗎?還是該找認識的業務試試?
文中提到用信貸取代車貸的案例,但信貸利率不是通常比較高嗎?老周到底是怎麼談到2.08%的?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這篇點醒我重點根本不是月付金額。以前傻傻看業務在紙上畫圈圈就簽了,下次絕對要帶計算機去展間!
能不能具體說說「綁約」的陷阱?我去年提前還清貸款被收八千違約金,氣到現在睡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