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朋友處理一份租屋合約,才發現很多人對「打厘印」這回事一知半解,結果搞到後續麻煩一堆。我記得自己第一次當房東時,也差點因為沒按規矩來,被稅務機關盯上,那感覺就像踩到地雷一樣,事後還得補繳罰款,真是得不償失。租約打厘印聽起來像是個小動作,但背後牽涉的法律風險可不小,萬一漏掉這一步,租賃關係可能連基本保障都沒有。
所謂打厘印,其實就是台灣的印花稅制度,專門針對租賃契約課徵的一種稅款。這個詞源自香港用語,但在台灣本地,大家更習慣叫它「貼印花」或「繳納印花稅」。簡單來說,每份租約成立後,房東和房客都得依法貼上印花稅票,證明這份合約經過政府認可。這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而是確保租約在法庭上站得住腳的關鍵,要是沒打厘印,哪天發生糾紛,連打官司的證據力都會大打折扣。
要正確完成打厘印,第一步得先搞定合約內容。不是隨便寫寫就成,得確認租約上所有細節都清晰無誤,比如租金金額、租期起訖日、押金數目,還有雙方的身分證字號和地址。我建議直接用政府提供的制式範本,避免自己亂編出漏洞。準備好文件後,別急著簽字,先算清楚稅額。印花稅的計算方式,是根據租金總額來定,目前稅率是千分之四。假設月租兩萬塊,租期一年,總租金二十四萬,稅金就是九百六十元。聽起來不多,但很多人會忽略小數點,結果繳錯金額,事後補正超級麻煩。
繳稅的管道有好幾種,最常見的是跑一趟郵局或銀行櫃檯。帶上合約正本和身分證,櫃員會幫你貼上印花稅票,再蓋個章就搞定。現在也能線上辦理,透過電子繳稅系統操作,省時又方便。不過我個人偏愛親自跑一趟,因為能當場確認無誤,順便留個收據副本當證據。記得,稅金要由房東和房客各付一半,這是法律規定的分攤方式,別讓一方全扛,省得以後起爭執。
費用解析這塊,很多人以為只要按租金算就好,其實細節藏魔鬼。除了基本稅率,還得注意合約類型:如果是商業租賃,稅率可能更高;若租期超過一年,得按年度分段計算,避免一次繳清卻漏掉變動。另外,押金部分不用課稅,但萬一合約終止時沒退還,稅務機關可能會追討。我碰過一個案例,房東忘了打厘印,結果被查到後,不只補稅還加罰一倍,前後損失好幾千塊。更糟的是,租客藉此主張合約無效,鬧上調解委員會,搞到雙方都元氣大傷。
總之,打厘印這檔事,真不能馬虎。它不只是花點小錢,而是保護自己權益的防火牆。下次簽租約前,花個十分鐘確認步驟,省去日後一堆頭痛問題。畢竟,租房是大事,別讓小疏忽毀了安穩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