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飄著細雨,鐵皮屋簷滴答作響。茶餐廳角落那對老夫婦壓低嗓門的對話,還是鑽進了我耳朵:「阿仔份糧超咗七百蚊,成家人又要捱多兩年籠屋……」玻璃杯上的水珠滑落,混著凍檸茶的澀味在舌尖蔓延。原來一張綠表背後,藏著多少劏房裡不敢開燈的夜晚。
綠置居這三個字,對公屋輪候冊上的家庭來說,是滲著鏽味的救生圈。我見過太多人捧著申請指南反覆摩挲紙緣,彷彿能從油墨裡搓出鎖匙。申請資格像道窄門——入息上限這關最易絆倒人,今年單身月入限$33,000,二人家庭$66,000,每加多個成員寬鬆些,但記住是扣強積金前的數字。有街坊凌晨收攤趕去交表,卻因兼職炒散多賺三千被刷下來,凍肉店老闆娘當場蹲在房委會門口哭出聲。
真正要命的是資產審查,那些藏在床底的老婆本、鄉下祖屋的半片瓦,都得攤在陽光下烤。去年認識的陳伯,因老伴名下有塊新界荒廢農地,估值剛好比限額多八萬,申請瞬間化為廢紙。他握著地契的手抖得厲害:「阿爸留落嚟的泥,而家要我食落肚?」
流程像闖關,首關「綠表資格證明」是入場券。房署職員驗文件比驗鈔還狠,缺張電費單都要你補交。有對小情侶預約了明早登記,深夜發現租約漏蓋印花,衝去便利商店影印時,的士司機聽完竟免收車資:「後生仔,我廿年前都係咁撲過嚟。」
揀樓那日才是修羅場。凌晨三點,啟德辦事處外已蜿蜒著人龍,有人帶摺凳有人鋪報紙。開門那刻人群像潮水湧入,阿媽拖著孩子狂奔,高跟鞋甩在身後也顧不得撿。選房要練就火眼金睛——向東單位清晨曬醒人,低層易聞垃圾車氣味,最搶手的永遠是走廊盡頭戶型,多道牆能間兒童房。
簽約時別被喜悅沖昏頭。律師樓冷氣再凍,也要逐條啃完條款。見過有人忽略「轉售限制」,五年後想換樓才發現要補地價,金額夠買半間居屋。驗樓更要帶齊裝備:夜間看滲水,雨天驗窗縫,馬桶反覆沖十次,曾有苦主收樓後發現糞管接錯,糞水倒灌浸壞新婚傢俬。
這些年陪街坊走過幾輪綠置居,最深的體悟是:政策是鐵,人心是水。那些在資格邊緣試探的顫抖手指,那些為省裝修錢自己批蕩的滿手灰泥,才是香港最真實的紋理。當你終於摸到門匙那刻,記得門框上有前人指甲刮過的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