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電腦前,看著恒生指數的數字跳動,旁邊還放著一杯沒喝完的凍奶茶。這幾年身邊越來越多人問起:「點解唔試下買港股?」香港市場,對台灣投資者來說,地理近、文化熟,感覺上總比隔著太平洋的美股親切些。但真要動手,問題就來了:點樣開戶?點樣匯錢?點樣揀股?成個過程好似隔著層紗。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港股,係被朋友拉去聽講座。台上講者口沫橫飛講緊騰訊、友邦幾好賺,台下聽眾個個眼仔碌碌。散場後幾個街坊圍住講者問:「台灣人點樣買啊?使唔使飛去香港?」「錢點樣過去?會唔會被課重稅?」問題一個接一個,講者都答到口乾。原來大家唔係無興趣,係真係唔知點樣落手。
開戶呢關,係第一道門檻。唔少人以為要親自飛去香港銀行排隊,拎住大疊文件等成個下晝。其實而家方便好多,台灣幾間大型券商都有「復委託」服務,坐喺屋企填份表格就得。想更直接?香港券商嘅線上開戶而家對台灣客都開放,身份證影個相,做個視訊認證,快嘅幾日就搞掂。不過要留意,揀券商時睇清楚手續費點計,有啲隱藏收費等到你交易嗰刻先發現,咁就唔多愉快。
講到錢銀過戶,呢個位最容易令人卻步。香港用港幣,台灣係新台幣,中間涉及匯兌同匯款成本。試過有朋友貪方便,直接用銀行電匯,結果被收咗幾百蚊手續費仲要蝕匯差,肉赤到佢幾日。後來學精了,開個香港銀行嘅綜合貨幣戶口,或者用有外幣功能嘅證券戶口,趁匯率好時分段換定港幣,慳返唔少。仲有,香港街頭巷尾嘅找換店匯率有時比銀行靚,但記住要揀有牌照嘅。
落到場買賣,港股同台股玩法有啲唔同。首先,交易時間長過台灣,朝早九點半開到下晝四點,中間得個幾鐘食晏。單位都唔同,香港鍾意講「手」,每手股數由幾十股到幾千股都有,騰訊一手就成幾萬蚊港幣,新手未必夠錢玩。所以而家好多券商都有「碎股」交易,幾百蚊都可以買到心水股嘅零頭。另外要記住「T+2」交收規矩,即係今日買,後日先要真正付錢,有少少走盞位。
揀股方面,香港市場結構幾特別。本地薑如滙豐、港交所固之然穩陣,但成個市場大趨勢係中資股話事。騰訊、美團呢啲新經濟龍頭固然矚目,但佢哋嘅波幅都幾刺激。有段時間我專吼「港股通」名單入面嘅股份,貪佢流動性高,大陸資金撐住。不過都要做功課,試過跟風買咗隻半新股,掛牌無耐就潛水,坐咗成年先返家鄉。
風險管理呢家嘢,點講都唔嫌多。香港無漲跌停板機制,朝早開市可以直插三成,個心真係離一離。所以我一向建議新手用限價盤,唔好貪快用市價盤,費事遇上閃崩蝕到入肉。仲有,資訊流通好重要,香港監管機構出公告好密,公司發盈警隨時股價即插,手機裝定幾個財經App睇實公告好緊要。分散投資係老生常談但真係有用,唔好瞓身一隻股。
講到稅務,係台灣人最易忽略嘅環節。喺香港買賣股票賺嘅錢,暫時係免徵資本增值稅,呢點確係吸引。但派息就要小心,香港公司派息通常無預扣稅,但如果你買嘅係大陸H股,佢哋派息時會自動扣10%股息稅。呢筆錢唔會自己走返嚟,報台灣綜所稅時記得申報海外收入,同埋睇吓可唔可以用「境外稅額扣抵」減輕負擔,最好問清楚會計師。
玩咗幾年港股,最大體會係:市場節奏快,資訊要更快。唔好俾「國際金融中心」個名嚇親,其實入場門檻可以好貼地。由細注開始,習慣咗個遊戲規則同節奏,再慢慢加碼都未遲。最重要係保持學習心態,今日嘅騰訊、美團,聽日可能又有新嘅獨角獸跑出。香港市場最吸引人嘅地方,就係佢永遠有新故事等緊你發現。
評論:
請問用復委託買港股,股息會被扣幾多稅?台灣這邊報稅會不會很複雜?
文章提到碎股交易,但有些券商好像流動性很差,掛單很久都成交不了,這問題有解嗎?
想請教新手該怎麼研究港股?看恆生指數夠不夠?感覺香港財經網站資訊很零散
最近中概股波動好大,作者建議現在進場港股是好時機嗎?還是再觀望一下?
有人說投資港股不如直接買港股ETF,省去選股煩惱,這說法你們認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