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朋友跑銀行辦新戶頭,發現各家優惠戰打得比百貨週年慶還激烈。櫃檯前堆成小山的開戶禮,讓我突然驚覺:原來挑對時間開戶,賺得比定存利息還多。這年頭銀行搶客手法推陳出新,但陷阱藏在細節裡,上個月才聽同事抱怨被「限時高利」噱頭坑了管理費。
巷口那間老牌銀行最近祭出新招,新戶三個月內轉帳免手續費二十次,重點是綁定行動支付再給三百元現金回饋。我研究條款時發現魔鬼藏在備註欄——得每月維持五萬餘額才免帳管費。這種設計挺狡猾,表面送錢實則綁存款。倒是隔壁新開的數位銀行乾脆,線上開戶直接塞五百元電子禮券,連臨櫃都省了。
說到高利活存,某外商銀行的階梯式利率玩得高明。放十萬給1.8%不稀奇,妙的是超過五十萬的部分跳升到2.3%,逼得人忍不住想多搬點錢進去。不過要當心限額天花板,上次我貪心放了八十萬,結果超出額度的三十萬只按0.5%計息,白白少賺三千多。
最讓我心動的是複合型優惠。有家銀行把開戶禮做成「套餐」:首月完成三次掃碼支付送超商抵用券,同時啟動外幣定存再加碼抽獎。這種組合拳特別適合精打細算的主婦,我阿姨就靠這招把小孩的壓歲錢翻出兩倍紅利。
在比較十幾家方案後,發現省錢關鍵在「疊加技巧」。像把薪轉戶設為新開帳戶,通常能免管理費;再搭配信用卡自動扣繳,又多賺0.5%現金回饋。最近幫創業的朋友設計省錢流:用新戶高利專案收貨款,滿額後轉到另一家做美金優利定存,三個月硬是擠出額外萬把塊。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那些號稱送千元禮券的,往往要綁約兩年;標榜跨轉免手續費的,可能暗藏每月五次的限制。我的血淚教訓是:永遠先看合約最小那行字。曾經被「開戶送機票」吸引,結果發現要消費滿百萬才符合資格,根本是畫大餅。
最近金融監管變嚴格,有些過度浮誇的優惠開始消失。與其追逐短期甜頭,不如挑服務穩定的銀行。像我的主力帳戶選了有實體分行據點的數位銀行,既享受高利率又能臨櫃辦事。提醒大家趁年底前行動,通常銀行衝業績給得最大方。
評論:
請問階梯式利率的銀行,如果中途提領部分金額,利率會重新計算嗎?
外幣帳戶開戶優惠推薦哪家?想存美金但怕被匯差吃掉優惠
真實經驗分享:被某銀行開戶禮騙了,說送行李箱結果要扣稅15%
學生族適合哪種方案?存款不多主要想省轉帳手續費
求分析純網銀VS傳統銀行的隱形成本,聽說數位帳戶盜刷風險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