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踏進銀行談房貸那天,手裡攥著厚厚一疊各家銀行的貸款方案,指尖都發白了。穿著西裝的理專笑容可掬,遞上的咖啡冒著熱氣,嘴裡吐出的「浮動利率」、「綁約期」、「寬限期」卻像一團迷霧。那時才真正體會到,買房簽約的喜悅背後,藏著一道更複雜的算術題——選錯方案,往後二十年可能都在為銀行的精算師打工。
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在比較房貸時簡直是真理。表面上看,A銀行掛著1.98%的誘人數字,B銀行卻要2.05%。但當我攤開試算表細算,才發現A綁約三年內提前還款要罰貸款金額的1.5%,而B只綁一年。更別提A的開辦費硬是比B多收八千塊,還悄悄把火險、地震險綁給特定公司,保費貴得離譜。這些藏在契約附件小字裡的成本,往往比那0.07%的利差更吃人。
利率類型更是關鍵戰場。多數人看到「指數型房貸」就跟著點頭,卻沒細究連結的「指標利率」是怎麼跑的。我遇過銀行用「定儲利率指數」當基準,號稱透明,結果該指數成分裡竟包含三年期定儲,反應慢得像老牛拖車。央行升息半年後,我的月付款才開始有感增加。反倒是朋友選了連結「短期票券利率」的方案,升息隔月立刻反映,降息時也跌得快,更適合想緊跟市場脈動的人。
還款方式也得捏著計算機琢磨。理專總愛推銷「本金到期還」搭配「三年寬限期」,前三年只繳利息的確輕鬆。但試著把還款表拉長到二十年看:第三年後月繳金額會像坐雲霄飛車般飆高,而且前三年還的錢幾乎沒碰到本金。後來我咬牙選了「本金平均攤還」,雖然初期月付多七千塊,但二十年總利息竟省下四十多萬。這筆錢夠買一輛國產小車了。
別忘了銀行也在挑客戶。我的會計師朋友帶著年度收入報表去談,拿到比廣告利率再減0.1%的優惠;剛創業的表哥卻被要求提供三年營收報表,還得押上老家擔保。薪轉戶、信用卡黏著度高的「自己人」,通常能擠出更多談判空間。最諷刺的是,建商配合銀行常打著「免開辦費」當噱頭,後來才發現利率偷偷加了碼,算下來反而更虧。
跑了五家銀行後,我學會帶三樣東西去談判:近三個月其他銀行的書面報價單、自己的三年收支明細表,還有一顆敢說「再考慮看看」的狠心。當理專發現你清楚「青年安心成家」和「自購住宅貸款」的混搭技巧,甚至算得出「兩段式利率」第三年起跳的殺傷力時,那杯咖啡才會換成真正有誠意的方案。畢竟對銀行來說,優質房貸客戶是穩賺三十年的生意,值得他們讓點利。
現在睡前常盯著天花板想:當年若貪圖寬限期的輕鬆,現在大概得兼差送外賣才撐得住月付款。房貸像件隱形外套,挑得好是禦寒神器,挑不好就成了濕棉襖——甩不掉,還越穿越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