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把松下Z85系列电视搬进客厅时,邻居探头问是不是买了新画框。这玩笑倒贴切——关机时它像块哑光的深色玻璃板,开机后却突然在墙上撕开一扇窗。用两周后我确认了件事:这台电视藏着某种危险的魔法,它会让人重新理解\真实感\的边界。
测试从深夜的《沙丘2》开始。当沙虫冲破银幕的瞬间,我下意识缩了脚踝。不是被突然的画面吓到,而是沙粒在4K 144Hz面板上滚动的质感太具侵略性。松下把好莱坞调色师参与开发的Filmmaker Mode调校出了邪门精度,保罗·厄崔迪的蓝色瞳孔里甚至映出沙丘的双月倒影,这种细节在流媒体片源里本应被压缩成色块。
更意外的是音响系统。没接回音壁的深夜,男主低语时竟听出声源在屏幕左上方三寸处悬浮。它的多声道屏幕声场技术让铝制边框变成发声单元,当沙暴席卷而来,音浪从右至左扫过时,后颈汗毛真的竖了起来。有次播爵士现场,小号独奏那段感觉乐手就站在电视柜前两米,连换气声都带着温度。
最颠覆认知的是操作流畅度。用旧电视时总得预留开机缓冲时间,Z85的Pentonic 1000芯片却让切换应用像翻纸质书。某晚突发奇想同时开足球直播和游戏画面,用手机当第二遥控器玩画中画,解说声和游戏音效竟能互不干扰——这处理器怕不是吞了颗超算芯片。
必须提它的环境自适应能力。我家西晒严重,往常下午电视得像蒙了层灰纱。现在屏幕亮度会随着日照角度自动渐变,有次阴天里突然放晴,眼见着画面从柔和的油画质感切换成明艳的数码摄影,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实时调色。
当然也有被科技背刺的时刻。凌晨三点摸索着找物理按键关机失败,才发现这机器彻底取消了实体键。还有次用内置麦克风喊\打开迪士尼+\,它突然用标准英音回答:\根据您的位置,推荐先开通新加坡区会员。\瞬间有种被家电殖民的荒诞感。
在测试HDR峰值亮度时做了个实验:把台灯贴近屏幕照了半小时。当播放熔岩流淌的纪录片时,被强光照射的区域依然能准确呈现岩浆的橙红色波纹。这抗反光涂层像是给像素穿了隐形战衣,客厅吊灯倒影在画面里淡得像晨雾。
游戏玩家会爱死它的满血HDMI 2.1接口。用PS5跑《地平线》时,女主角纵身跃过树藤的刹那,144Hz刷新率让发丝飘动轨迹连续得可怕。更惊喜的是VRR可变刷新率消除撕裂的同时,动态加速器能让30帧的老游戏产生60帧的错觉,玩《最后生还者》重制版时甚至错觉听到风扇在哀嚎。
两个细节暴露了松下的偏执:一是遥控器背后的太阳能充电板,在窗边放三天就回满电;二是当播放老式4:3片源时,两侧自动生成的模糊光晕并非简单虚化,而是算法模拟的胶片漏光效果——这种对\不完美\的复刻,莫名让人感动。
它当然不是完美造物。厚度比宣传图显胖,挂墙时像给墙面做了个微创手术。电影看到一半弹出系统更新不可跳过,活像在剧院正厅被服务员追着要小费。但当你看见《星际穿越》里五维空间的书架在眼前立体旋转时,这些毛刺突然变得可以原谅——毕竟我们买的不是家电,是通往异世界的船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