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阳光斜斜打在咖啡杯沿,我盯着电脑屏幕,指尖冰凉。学术期刊编辑的邮件措辞礼貌,却像根针扎进眼里:\三万字的心血,深夜的咖啡渍还留在笔记本上,此刻却像盖了张可疑的抄袭标签。我瘫在椅子里,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交稿前,要是有人能提前揪出那些\点开是Grammarly。说实话,我早把它当成了高级拼写检查器,直到那次被逼到墙角。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论文塞进它的检测框。等待的几分钟里,焦躁得能听见心跳。报告弹出来时,我愣住了——标红处密密麻麻,不只是大段引用忘了加引号,连我自己都忘了三年前写过的某篇会议摘要里,竟藏着几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核心句描述!那些藏在记忆角落、早已内化成\像个严谨的文献助理。
现在它成了我写作流程的守门人。每次点击\学术党别完全依赖这个。
非母语写作的神器!不光查重,它建议的同义词替换让我的英文论文读着终于不像谷歌翻译了。
好奇它的数据库更新频率?有些新兴领域的小众论文能检测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