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冰箱找啤酒时,指尖碰到那瓶朋友从京都寄来的柚子七味粉,忽然意识到,在这座移民城市住了七年,冰箱里塞满了韩国泡菜、泰式甜辣酱和越南鱼露,通讯录里能深夜拨通的号码却寥寥无几。我们这些散落在异国他乡的亚洲面孔,像被风吹散的种子,根须悬在半空,渴望触碰相似的土壤。
东京涩谷的十字路口,人潮汹涌如彩色洪流。我曾站在摩天楼落地窗前,看下方万千灯火明明灭灭,每盏灯下或许都有和我一样的人:加班到末班车的程序员,独自吃便利店饭团的留学生,在语言学校教中文的教师。我们共享黑发黄肤的印记,却被无形的藩篱隔开——日语敬语分寸间的惶恐,微信朋友圈里老家亲戚催婚的调侃,还有居酒屋里想搭话却怕打扰对方的犹豫。亚洲的亲近感藏在筷子的起落间,在长辈相似的叮嘱里,却在现实的社交荒漠里寸步难行。
三个月前在便利店买关东煮,听老板娘用福建腔国语抱怨儿子相亲屡败。“现在年轻人哦,见面只会滑手机啦!” 她塞给我一张印着樱花图案的卡片,“试试这个?我侄女嫁到新加坡就是这里认识的。” 那张皱巴巴的卡片被我随手塞进大衣口袋,直到某个加完班的雨夜,掏纸巾时才重新发现它。
起初带着五分怀疑五分自嘲注册,没想到后台匹配机制像藏了位敏锐的文化翻译。它似乎能捕捉到那些简历之外的东西:当我在“最怀念的家乡味”栏写下“冬天巷口烤红薯的焦香”,第二天推荐列表里出现了同样怀念沈阳烤地瓜的札幌工程师;选择“能接受伴侣的宗教信仰”时,系统弹出细致选项:从日本神道教祭祀到马来西亚开斋节守夜。这不是简单的地理定位,更像在庞大的亚洲文化基因库里做精准切片。
真正让我停留的是“茶室漫谈”板块。没有美颜过度的自拍轰炸,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分享的生活切片:曼谷女孩直播制作蝶豆花糯米糕的全过程,首尔大叔上传仁寺洞淘到的老茶具照片,甚至有人发起线上“方言教学”——当听到一位高雄姑娘用闽南语念童谣《天黑黑》时,喉头突然发紧。在这里,寻找伴侣的执念反而淡了,先找回了某种失落的归属感。某个深夜,我和横滨的机械工程师Yuki连麦讨论《繁花》日版翻译的难点,窗外飘雪,电脑屏幕映着两杯各自冲泡的玄米茶。
上个月去大阪出差,终于见到在平台结识半年的奈良绘本作者美咲。当她从JR站口的银杏树下走来,浅棕色大衣襟别着和我同款的陶艺胸针——那是我们在“亚洲手作市集”话题里共同喜欢的匠人作品。没有尴尬的寒暄,她笑着递来一袋刚出炉的柿叶寿司:“听说你喜欢吃奈良渍。” 饭桌上我们聊松本大洋的漫画分镜,也聊各自被催婚的狼狈经历,筷尖夹起的不仅是食物,还有漂泊岁月里积攒的孤独碎片。
冰箱里那瓶柚子七味粉终于开了封。昨晚视频时,美咲教我调关西风味的火锅蘸料:“要加一小勺味醂,这是京都奶奶的秘方。” 镜头里她身后书架堆满中文绘本,最显眼处立着我们第一次线下见面时,在四天王寺旧货市集淘到的青瓷茶盏。原来所谓理想伴侣,未必是填补空缺的另一半,而是让你敢于把悬空的根,重新扎进流动的土壤里。当滚烫的汤锅升起氤氲雾气,忽然懂得亚洲人常说的“烟火气”——那是万千孤独星火相遇时,照亮彼此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