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起订机票,本能反应就是“越早越好”。这话有一定道理,但真不是铁律。国际长线,提前三四个月甚至半年,确实容易碰上航司放出的早期折扣舱位。但如果是国内航线或者短途国际线,提前一两个月往往才是黄金期。航司的定价策略复杂得很,像玩股票一样,根据需求、竞争、剩余座位数实时变动。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提前两周左右,某些航线反而会突然放出少量特价票,可能是临近起飞清舱,也可能是竞争对手调价后被迫跟进。所以,别把“早鸟”当唯一圣经,灵活观察很重要。
去哪儿网这类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聚合比价,但这功能要用到极致,得有技巧。直接输入具体日期和城市搜索,只是基础操作。我常用的杀手锏是“模糊搜索”和“邻近机场”。比如计划从上海飞昆明,我会同时勾选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目的地也看看能不能接受落地长水还是附近城市(比如贵阳,再高铁过去),有时差价能到几百块。日期选择上,别只盯着周末或节假日,试试前后一两天,甚至周中出发。周二、周三下午的航班,往往比周五晚上或周日上午的便宜一大截。那个“低价日历”功能简直是神器,一眼就能看出整个月哪天最划算。
价格监测工具一定要用上!去哪儿网自己的价格提醒功能就很实用。设定好心仪的航线、日期范围和心理价位,一旦有符合的降价,它会立刻发通知给你。不过别只依赖一个平台,可以搭配一些第三方比价网站或App一起监控。有时候不同平台之间,或者官网和平台之间,会存在细微的差价,特别是税费的展示方式可能不同,得看清楚总价。
成为去哪儿网的会员,哪怕是最基础的,也别忽视。积分累积虽然慢,但积少成多,偶尔兑换点小优惠券或者酒店折扣也不错。更重要的是,会员等级上去后,有时候会收到一些“隐藏”的优惠券或者专属活动推送,比如会员日特价、特定航线折扣码。平台本身的优惠券活动要盯紧,尤其是大促节点(618、双11、年终大促等),领券中心记得常逛逛,那种满减券、国际机票券,用对了能省不少。但千万注意券的使用规则和有效期,别白高兴一场。
别只认准经济舱!有时候,特别是国际航线,公务舱或超级经济舱的特价可能比全价经济舱还低,或者只贵一点点但体验提升巨大。多留意一下“特价头等/公务舱”专区。另外,如果你时间充裕,考虑中转联程票。直飞固然省时,但中转票常常能便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去哪儿网的中转方案推荐做得还行,能清晰看到不同中转点的耗时和价格差异。当然,选择中转要留足时间,避免误机,尤其涉及不同航司或不同机场中转时。
看到心仪的低价,别光顾着激动。先看清楚行李额!廉航或者某些特价舱位,基础票价可能不含免费托运行李,甚至手提行李都有限制。现场买行李额往往贵得肉疼,算上这部分成本,可能总价还不如买含行李的传统航空。另外,退改签政策一定要瞪大眼睛看清楚。特价票常常伴随严格的限制,退票费高甚至不可退,改签费也可能很贵。如果行程确定性不高,这种票就得慎重了。
最后付款前,清空浏览器缓存或者用无痕模式再搜一次价格。这不是玄学,有些平台会根据你的搜索记录和Cookie,显示略有差异的价格(俗称“大数据杀熟”,虽然平台不一定承认)。换设备或者换账号试试也可能有意外发现。付款环节也别大意,仔细核对乘机人信息、日期、时间、机场代码(尤其是像北京首都PEK和大兴PKX,上海浦东PVG和虹桥SHA这种),一个字母错就麻烦大了。
机票预订这事儿,像一场心理和信息的博弈。没有绝对的最低价,只有相对更适合你的价格。掌握了平台规则,灵活运用工具,加上一点耐心和细心,在去哪儿网上淘到性价比高的机票是完全可能的。每次省下的钱,都是下次出发的盘缠。祝大家都能用实惠的价格,飞向心中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