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冉 还记得刚到北美的第一个冬天。
天黑得早,风冷得骨头都疼。
我一个人提着超市的大纸袋,在没有人行道的马路边走着,心里突然一阵慌。
我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来这儿?” 初来乍到:从语言,到心情 北美生活,一开始很像是“被打散重组”的过程。
语言虽然勉强能应付,但听不懂的笑话、陌生的语气、还有一句“Have a good one”之后的空笑,都会让我突然觉得格格不入。 每天不是在开车、找车位、学保修制度,就是研究怎样看医生、怎么报税,怎么才能买到一把称心如意的葱。
那些小时候被爸妈处理得妥妥当当的生活细节,现在都得一个人扛。 我在家里,是“妈妈的孩子”;在单位,是“少数族裔”;在超市,是一个“不会说地道英文”的客户;而在朋友圈,是那个“好像在国外过得不错”的人。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
每一个“不错”背后,是一次次的适应、咬牙和重新整理自己。 慢慢习惯:不是“适应北美”,而是“重新认识自己”有一天我发现,其实我不是在“适应美国”或“加拿大”的生活,而是在重新学习:什么是自己的节奏,什么是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这边,没有“必须结婚的年龄线”、没有“亲戚围坐批斗单身”的场景、没有“长辈逼你要孩子”的压力。
但你也得习惯没人提醒你吃药、没人帮你换灯泡、没人等你回家吃饭。 你会开始明白,
孤独是常态,但并不等于孤立。
自由是代价,但也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你想成为谁。 在平凡中建立安全感我慢慢建立了一些“属于我自己的安全感”: 我学会了一个人过感恩节、独自面对下雪天没铲雪的车道;也学会了怎么勇敢跟医生说:“我不同意这个治疗方案”。 这不是孤独的英雄主义,而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结语:我们终将成为那个不需要被理解的人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异国他乡,一个人慢慢生活、慢慢变坚强、慢慢与自己和解,那我想对你说: 你已经很棒了。 在这个人际疏离又制度冷漠的世界里,还愿意对人保持温柔,还愿意认真活着,
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 北美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有的人结了婚,有的人单着;
有的人买了房,有的人搬了无数次家;
有的人年年回国,有的人十年未归。 但无论你现在在哪个阶段,
只要你还在努力过你想要的生活,
你就值得被祝福。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也欢迎你分享属于你自己的“北美生活片段”。我们彼此取暖,一起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