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年前刚入市那会儿,每天盯着红绿交错的K线图,眼睛酸得直流泪。直到某天在券商营业部遇见老张,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个界面:\这玩意儿半夜三点自动扫描潜力股,上周抓了三个涨停板。\那是我第一次见识智能选股软件的威力,像在原始森林里突然获得卫星地图。
如今的选股引擎早已不是简单筛选市盈率。某私募朋友给我展示过他们的核心算法——把资金流向拆解成毛细血管级的动态模型。比如某只医药股,当创新药审批进度、机构研报情绪值、龙虎榜游资动作这三个维度同时出现\金叉\,系统会触发红色警报。去年他们靠这套模型在集采政策落地前精准埋伏某医疗器械股,连续五天涨停。
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涨停基因库的建立。上海有个量化团队采集了十年内所有涨停股的\行为指纹\:从涨停前三天的大宗交易折价率,到分时图上的量能脉冲波形,甚至包括社交媒体关键词发酵曲线。有次他们监测到某消费电子股的微博讨论量在凌晨突发性增长,配合盘口出现\拖拉机单\暗号,果然当天午盘就封死涨停。
实战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假信号过滤机制\。去年光伏板块异动时,我的软件连续三天推送不同标的。仔细研究后台日志才发现,系统自动排除了两家财报存疑的企业——它们虽然满足技术面条件,但供应商应收账款环比暴增278%,这种细节人工复盘根本来不及捕捉。
最近在测试某平台的\资金温度计\功能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当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超50亿且主力资金流向背离时,往往预示变盘。上个月正是靠这个指标躲过次新股闪崩,反而在回调时抓到汽车零部件板块的补涨龙。不过这种机会稍纵即逝,有次蹲守某锂矿股,系统预警后仅27秒就完成了从选股到挂单的全过程。
说到底工具终究是工具。见过太多人把智能选股当\圣杯\,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私下告诉我,他们拉升前常故意在技术形态上制造假突破。真正赚钱的往往是那些把机器信号与产业逻辑相互验证的人——就像上周某半导体设备股涨停前,懂行的早从晶圆厂招标公告里嗅到了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