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翻邮箱时又看到两封EB5咨询信,拆开咖啡粉袋的瞬间忽然想起2019年在旧金山唐人街见过的张先生。他当时攥着皱巴巴的政策文件问我:“现在改规则了,我这种开中餐馆的还有戏吗?” 蒸汽从咖啡杯里漫上来,恍惚又看见他眼角的期待。这些年政策翻来覆去地变,但人们眼里那簇火苗始终没熄过。
去年三月《EB5改革与诚信法案》落地时,我书架上那本1990年首版移民法释义哗啦散了一地。捡书时盯着“目标就业区(TEA)”那章哑然失笑——新规把画地图的权力从州政府收归国土安全部,当年帮客户在洛杉矶艺术区找的“定制化贫困地图”,现在成了玻璃柜里的历史标本。现在乡村地区项目拿绿卡能插队,可真正荒僻的镇子哪来五星级酒店项目?蒙大拿州某滑雪度假村项目书里“骑马十分钟抵达超市”的鬼话,差点让我把咖啡喷在投资人协议上。
上周帮陈女士整理材料时,她突然抽回房产证:“这栋楼是我爸九二年用现金买的,哪来的银行流水?” 阳光斜照在她颤抖的珍珠项链上。新规要求证明“合法来源”像把手术刀,剖开很多华人家庭三十年前的生存智慧。后来我们翻出当年唐人街同乡会的捐款收据,公证处老头戴着老花镜辨认泛黄收据上晕开的钢笔字,那瞬间突然觉得移民史就是部另类家族考古史。
在移民局走廊等面谈时见过太多种表情。去年十月新开的“双递交”通道让小王夫妇五个月就拿到工卡,他举着冰淇淋庆祝的照片还在我手机里存着。但奥兰多某项目82位投资人集体哭诉的邮件也刚处理完——开发商卷款跑路时,工地基坑里积的雨水都能养鱼了。所谓“免排期”魔法需要两个祭品:项目经得起移民局放大镜审查,投资人材料能承受住三代人时间跨度的溯源。
夜里改文件时总想起移民法官敲法槌的脆响。上季度829审批拒签率升到18%,某位客户餐厅里摔碎的青花碗比审计报告更能证明就业达标——移民官突击检查时,后厨洗碗墨西哥大妈举起贴满创可贴的手说:“这店没倒,我儿子才能继续念社区大学。” 绿卡背后永远站着具体的人,政策条文在热腾腾的生活面前,终究只是几张需要被重新定义的纸。
抽屉里那份泛黄的I-526收据编号还是七位数,现在申请编号早突破八百万大关。政策永远在变,但唐人街汇款店里攥着美元的手,曼哈顿律师楼前被风吹乱的承诺函,休斯顿工地里绑着中国结的安全帽,始终在讲述比政策更鲜活的故事。当某天你坐在自家后院闻到邻居烤肉的焦香,或许会突然明白——绿卡不过是张船票,真正的航行此刻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