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行李箱走出成田机场的那一刻,手机突然弹出\无服务\的红色警告。我站在人来人往的到达大厅,看着谷歌地图图标变成灰色,那种瞬间与世界失联的恐慌感至今记忆犹新。那次之后我才明白,在日本旅行,一张靠谱的SIM卡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必需品。
霓虹国的网络生态像他们的铁道系统一样精密复杂。三大运营商Docomo、SoftBank和AU就像三条并行的新干线,覆盖着不同频段。Docomo的信号最稳当,钻进北海道的雪山或冲绳离岛还能刷出两格4G;SoftBank在城市里速度惊人,涩谷十字路口测速能飙到200Mbps;AU则胜在性价比,但偏远地区可能突然\消失\。记得有次在京都郊外的竹林,同伴的AU卡变成砖头,我的Docomo线路却还能勉强上传和服照片。
预付费旅行SIM卡里藏着不少学问。上个月在东京实测了五张卡,发现号称\无限流量\的Ninja SIM其实每天超过3GB就限速到龟速,刷个Instagram都要转半天。反而Ubigi的eSIM在东京大阪表现惊艳,扫码就能激活,不过到了富士山五合目就彻底罢工。最意外的是711卖的Mobal卡,虽然包装其貌不扬,但在青森白茫茫的雪原上依然坚挺,还能接听预约餐厅的确认电话。
现在我的行李夹层总备着两张卡:Docomo网络的Sakura Mobile实体卡配流量型套餐,外加Airalo的eSIM作双保险。前者能塞进任何解锁手机,在宇治的茶田深处视频通话都不卡顿;后者按GB充值,临时要查米其林导航也不用心疼流量。记得避开那些机场柜台推销的\游客特供卡\,价格往往是Bic Camera电器城的1.5倍。
选卡的关键是看旅行地图。如果只在东京大阪血拼,SoftBank的便宜流量卡足够用;但若计划去四国深山或北海道道东,多花500日元买Docomo线路能救命。上周在屋久岛徒步时,向导指着我的手机惊呼:\这里居然有信号!\——当时其他团员举着租来的WiFi蛋集体失联,而我的SIM卡正直播着千年绳文杉的晨雾。
最后的小建议:别被流量数字迷惑。那些标榜\50GB\的廉价卡可能在热门区域被限流,不如选15GB但带优先级通道的产品。入境前用\Will My Phone Work\网站查频段匹配度比什么都实在。当你在伏见稻荷的千本鸟居迷路时,手机屏幕上满格的LTE信号,会比任何御守都让人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