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的冬天风冷得像裹着冰碴子的刀片,但当你裹紧大衣站在一栋挂着\待售\牌子的红砖老建筑前,钥匙转动门锁的瞬间,那种想象未来生活的悸动,足以让密歇根湖吹来的寒风都温柔几分。十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座城市的房产门前,满脑子是《变形金刚》里高楼林立的背景板,真正扎下根来才懂,在这里买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远不止是签一叠厚厚的文件那么简单。
流程这东西,没人会手把手教你,中介递来的时间表往往像份乐观主义宣言。第一步永远是摸清口袋的深度,别只看挂牌价。芝加哥房产过户税高得能让你倒吸一口凉气——买方要承担0.75%,库克县内某些区域还有附加税。加上贷款申请费、房屋检查费、产权保险、律师费(是的,在伊利诺伊州律师是过户环节的标配),杂七杂八加起来,预留出成交价的3%-5%做现金储备才不至于临时抓瞎。我当年就差点栽在这,看中老城区一套小公寓,首付凑得刚好,临到交割才发现现金缺口差点让我连夜卖相机。
贷款预批信是看房的敲门砖,但别被银行给的最高额度忽悠了。芝加哥高昂的房产税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动辄占到月供的30%甚至更多。算月供时,务必把这块硬成本塞进去。我见过太多人只看房贷利率,结果搬进去才被第一张税单惊得说不出话。尤其那些百年历史的维多利亚式独栋,门廊雕花再美,也抵不过库克县估价员每年寄来的“惊喜”。
看房季选在开春?本地人都懂这是最蠢的主意。真正的老手专挑二月出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暖气系统是不是苟延残喘,窗户缝隙漏不漏风,地下室墙角有没有可疑的冰晶水渍,甚至街边邻居铲雪的勤快程度,这些要命细节在温暖季节里全被精心掩藏。我在柳条公园(Wicker Park)看过一套翻新得花枝招展的公寓,壁炉擦得锃亮,结果一月复看时,冷风从假壁炉装饰缝里嘶嘶地钻进来,像极了房东心虚的叹息。
区域选择像选结婚对象,光看脸(街景)会死得很惨。林肯公园(Lincoln Park)绿树成荫咖啡馆遍地?高峰期开车去Loop上班能堵到你怀疑人生。西环区(West Loop)米其林餐厅扎堆?凌晨三点楼下卸货的卡车轰鸣能震碎你的米其林美梦。黄金海岸(Gold Coast)老钱气息十足?试试冬天踩着高跟鞋在结冰的斜坡人行道上走一个街区。我的血泪教训是:用脚丈量,在不同时段去心仪街区转悠——工作日晚高峰、周六凌晨、周日下午。在巴克敦(Bucktown)和洛根广场(Logan Square)交界处,我最终放弃了更时髦的临街店铺楼上的公寓,拐进一条安静的背街小巷,虽少了点“氛围感”,但能一觉睡到天亮的价格,千金不换。
别被“翻新”二字闪瞎眼。芝加哥遍地是百年老宅,很多flipper(快翻手)专做表面功夫。看见新铺的硬木地板?敲敲边缘听听是不是浮铺在吱呀作响的旧地板上。厨房装了大理石台面?打开底下橱柜看看水管是不是锈迹斑斑的铅管。最阴险的是那些刷得雪白的地下室墙面,用手指关节用力敲敲,掉下来的白灰后面可能是正在渗水的裂缝。我在海德公园(Hyde Park)看过一套教授故居,验房师用热成像仪照出壁炉后墙一大片潮湿的幽灵图像,卖家声称“只是冷凝水”,拆开才知是埋墙的铸铁排水管裂了十年。
律师审合同不是走过场。伊利诺伊州的购房合同厚得像本小说,魔鬼藏在“附加条款”里。我见过最刁钻的一条是:“买方承担本房屋未来十年内因已知或未知的地下管道问题产生的一切维修费用”,藏在附件E第17项小字里。律师用红笔狠狠圈出来时,卖家经纪人的笑容僵得像密歇根湖面上一月的冰。
最后的忠告:准备好迎接意外。交割日延期、贷款审批卡壳、上一任房主搬空后露出的墙壁瑕疵……都是常态。签完字拿到钥匙不是终点,只是和这座风之城漫长对话的开始。我的地下室在搬进去三个月后淹了一次,芝加哥古老的合流制下水道在暴雨天给了我一个湿漉漉的“欢迎礼”。但当你蜷缩在属于自己的壁炉前,听着窗外风雪呼啸,那种“我属于这里”的笃定,比任何湖景都珍贵。
那张签满名字的法律文件,终究只是张纸。真正买下的,是风雪夜归时窗口透出的暖黄灯光,是邻居隔着栅栏递过来的一把铲雪盐,是在这座钢筋水泥森林里,亲手为自己垒出的方寸温暖。芝加哥从不轻易接纳谁,但当你握紧钥匙插入锁孔,那一声清脆的“咔哒”,便是风城对你最郑重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