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硅谷的天还没完全亮透,我习惯性地点开财经终端,屏幕上那条醒目的绿色K线又往上窜了一截——没错,又是$NVDA。街角那家我常去的咖啡馆,连店员都知道我盯着什么,递上咖啡时会默契地笑笑:“老样子,今天又涨了?” 辉达的股票,早已不是冷冰冰的代码,它像一股强劲的电流,穿透了整个科技圈,甚至重塑了普通人对“投资什么”的认知。但狂欢之下,我们得问:这趟车,还能上吗?该怎么上?
说实话,去年在GTC大会现场,当老黄从烤箱里拿出那块Blackwell架构的GPU时,我身边好几个老交易员都倒吸了一口气。那感觉不是简单的产品迭代,更像是在宣告一个时代的权力更迭。算力,这个曾经藏在数据中心深处的名词,一夜之间成了比石油还金贵的硬通货。辉达的护城河,早已不是几款显卡那么简单,它构筑的是整个AI世界的底层地基——CUDA生态。成千上万的开发者、算法、模型都长在这片土壤里,迁移的成本高到令人绝望。这才是它最深的壁垒,竞争对手即使能造出同样性能的芯片,也难在短时间内复制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
看财报,数据中心收入像坐上了火箭,一个季度接一个季度地刷新纪录。但这数字背后藏着更关键的东西:需求的本质在变。最初是云巨头们疯狂囤货建算力池,生怕落后一步。现在呢?企业级应用开始真正落地了。我最近接触的一家国内头部车企,他们自研的自动驾驶模型训练完全跑在辉达的A100集群上;还有朋友在的医疗AI初创公司,依靠辉达的平台加速新药筛选。这不再是“军备竞赛”,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工具渗透。需求从“囤积”转向“消耗”,这意味着持续性可能比想象中更强韧。
当然,市场永远在躁动。ASML的光刻机、台积电的产能、美光的海力士… 每次风吹草动都能让NVDA的股价跳几下。还有那些虎视眈眈的对手:AMD的MI300X确实来势汹汹,谷歌的TPU、亚马逊的Trainium也在自家云里跑得欢。更别说大洋彼岸的地缘博弈,一颗芯片的旅程比环游世界还复杂。这些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老黄自己也说过:“我们距离失败永远只有30天。” 这不是谦虚,是清醒。
那么,现在还能买吗?老实说,看着那吓人的市盈率,我也手心冒汗。但投资辉达,本质上是在押注AI革命的广度和深度。我的笨办法是:拆解时间与资金。如果你是长线投资者,相信未来五年、十年AI将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那么现阶段的估值或许只是伟大航程中的一个浪头。可以考虑分档建仓,比如每季度固定投入一部分资金,或者设定一个回调幅度(比如15%-20%)作为加仓点,平滑成本。别幻想抄到绝对底部,那需要神仙手气。
对于已经上车的朋友(恭喜你!),关键是拿得住,更要懂得“修剪”。辉达的波动性不小,设定一个动态止盈线很重要。比如,当持仓浮盈达到某个让你“心跳加速”的百分比时(比如50%或100%),可以考虑部分获利了结,把本金或部分利润先“落袋为安”,让剩余仓位真正去搏击长线。这既能锁定部分收益,又能保持参与感,心态会稳很多。记住,别让贪婪吞噬了理智的果实。
至于那些跃跃欲试又担心高位的朋友,不妨把视野放宽些。辉达的繁荣会滋养整条产业链。高带宽内存(HBM)的供应商(想想SK海力士、美光)、先进封装技术的龙头(台积电CoWoS产能是关键)、甚至提供液冷解决方案的公司,都可能成为“卖铲人”,分享这轮算力淘金热。这些“卫星股”估值相对理性,波动也可能更温和,是另一种参与方式。
窗外,咖啡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讨论的话题依然绕不开AI、芯片、还有那个绿色的“NVDA”。我合上笔记本,深吸一口微凉的晨间空气。投资辉达,绝不仅仅是买一只股票,它更像是在一张描绘未来的巨大蓝图上下注。图景壮丽,但路途必然颠簸。你需要的是对技术趋势的深刻理解、对风险的清醒认知、以及最关键的——匹配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策略。别被FOMO(错失恐惧症)绑架,也别被短期噪音吓退。在算力定义未来的时代,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稳稳的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