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夜里,孩子突然烧到39度,整个人蜷缩在被子里发抖。我手忙脚乱地翻出药箱,找到那盒退烧药,心里却一阵发虚:该不该喂?剂量对不对?万一出错怎么办?那次经历让我明白,退烧药虽说是家庭常备,可安全使用真不是小事。它像一把双刃剑,用对了能救命,用错了反添乱。
退烧药的核心是缓解症状,不是治病根。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各有适用场景。对乙酰氨基酚温和些,适合婴幼儿和肝病患者,但过量会伤肝;布洛芬消炎效果好,可胃不好的人得谨慎。记得我邻居家小孩,就因为误用了成人剂量,结果进了急诊室。医生反复强调:剂量必须精准,别凭感觉估摸。成人一般每次500mg,间隔4-6小时,但儿童得按体重算——每公斤10-15mg,药盒上的说明书就是圣经,千万别偷懒跳过。
适用人群的禁忌更值得深挖。孕妇尤其要小心,头三个月最好别碰布洛芬,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老年人代谢慢,剂量得减半,否则肾脏负担重。我奶奶有次发烧,家人随手给了片药,结果血压骤降,差点出事。后来才知道,她长期吃降压药,退烧药一叠加,成了定时炸弹。所以,家庭药箱里备药时,得标注清楚禁忌人群,比如用标签写“孕妇禁用”或“咨询医生”。
副作用常被忽视,但隐患大。退烧药吃多了,轻则恶心头晕,重则肝肾损伤。有些人一发烧就猛吃药,想快速降温,可这反而掩盖病情。去年冬天,我朋友连续三天高烧不退,硬扛着吃药,最后查出是肺炎,延误了治疗。医生建议:体温超过38.5度才用药,同时多喝水休息。如果烧不退或反复,别犹豫,赶紧去医院——退烧药不是万能钥匙。
存储和日常管理也讲究细节。药箱别放浴室或厨房,潮湿高温会让药效打折。我习惯定期检查有效期,过期的直接扔掉,别心疼那点钱。孩子发烧时,家长容易慌神,备个电子体温计和用药记录本,能避免重复给药。说到底,退烧药是家庭安全的护盾,但得用智慧和责任心去驾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