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美国那会儿,手头紧又想有辆车代步,二手车似乎是唯一选择。但第一次在皇后区路边那家招牌都褪色的小车行买车经历,简直噩梦——三个月后变速箱罢工,底盘还发现锈穿了补的腻子。后来才知道,那种地方叫\Buy Here Pay Here\,专坑新手和信用分低的人。十年间,从留学生到成家立业,我前后经手过七辆二手车,踩过坑也淘到过宝。今天掏心窝子聊聊,怎么在鱼龙混杂的二手车市场,尤其通过正规经销商,找到那台靠谱的\老伙计\。
别急着踩油门,先摸清自己的底。打开银行账户看看余额,再算算每月能轻松掏多少月供。记住,车价之外还有税、注册费、保险费(二手车保险可能比新车贵!),甚至可能立刻要换的轮胎或刹车片。去年帮朋友丽莎看车,她只盯着2万美元预算,结果差点忽略了一辆1万8但需要立刻换1200美元轮胎的SUV。另外,想清楚你要这车干嘛:是每天通勤80英里,还是周末拉冲浪板?我邻居迈克非要买辆拉风的十年老野马通勤,结果每加仑油跑不到20英里,加油站都快成他第二个家了。
找对经销商,赢了一半。那些有品牌认证的二手车(CPO)经销店确实贵点,但多花的钱买的是安心。比如丰田或本田的CPO车,不仅经过100多道检测,原厂保修往往还能延长,有些覆盖动力总成到7年10万英里。就算非品牌店,也得看它有没有像NADA或NIADA的认证标识挂在墙上——这表示他们守规矩。谷歌地图搜附近店时,重点看差评里有没有人投诉\隐瞒事故\或\拒绝售后\。记得三年前在达拉斯郊外一家店,销售员吉姆直接抱出厚厚一摞保养记录,连上车主在哪个加油站换过机油都写清楚了,这种透明让人放心。
验车别光看漆面亮不亮。带个手电筒,趴下照照底盘——有没有油渍、焊接痕迹或弯折的框架梁(这是大事故的致命信号)。掀开地毯看地板有没有水渍或霉味,洪水车后患无穷。启动时竖起耳朵:冷车点火那一下,发动机应该干脆利落,而不是像老烟枪咳嗽般喘半天。打开机油盖,如果盖子背面有乳白色黏腻物,可能是缸垫冲了的征兆。试驾别光在停车场转圈,上高速!把空调开到最大,听听有无异响;急加速时感受变速箱换挡是否顺滑,60迈时松开方向盘看跑不跑偏。上次在芝加哥试一辆二手凯美瑞,销售员汤姆拍胸脯说车况完美,结果一上高速,方向盘撒手就往右偏,后来查出来是底盘受过撞击没调好。
文书功夫做足,魔鬼在细节里。车行提供的Carfax或AutoCheck报告要逐字读。别只看\无事故记录\,重点看\维护历史\是否连贯——一辆五年车只保养过两次绝对可疑。还要核对报告上的VIN码和挡风玻璃左下角的是否一致,我见过报告被\张冠李戴\的案例。签合同前,用手机把每页都拍下来,特别是附加条款。曾经有车行在密密麻麻的补充协议里藏了条\强制购买2000美元延长保修\,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过户时确认\Title\是干净的(Clean Title),而不是\Salvage\(报废修复车)或\Rebuilt\(重建车),这些车再便宜也别碰,保险公司都可能拒保。
买二手车像淘金,得花时间、用技巧、沉住气。靠谱的经销商其实也希望卖给你好车——他们更想赚回头客的钱和口碑。我那辆跑了十二万英里的汉兰达就是从丰田CPO店买的,四年间除了换机油和雨刮片,连颗螺丝都没动过。记住,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别被销售的话术带着跑。慢慢挑,狠狠查,好车总在灯火阑珊处等你。
FA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