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从皇后区埃姆赫斯特的老公寓搬到新泽西的新家,光是打包就折腾掉半条命。布鲁克林的朋友推荐了个“老乡搬家公司”,结果卡车迟到三小时,搬家小哥拆我宜家书柜像在拆炸弹,最后发现床头柜的漆面划了深深一道。那次经历让我长了记性,后来帮父母从加州搬来东岸时,才算真正摸透了门道。说真的,在美国搬家,尤其对华人家庭,找对方法比使蛮力重要一百倍。
搬家前六周就得动起来。别笑,我第一回搬家就吃了“临时抱佛脚”的亏。翻出当年租房合同,仔细看break lease条款和押金退还条件。给电力、燃气公司打电话切日期反倒简单,麻烦的是网络——Spectrum的客服永远让你在电话线上干等45分钟。最关键是搞份搬家预算表,我习惯用Google Sheets实时更新:搬家公司报价、买打包材料的钱、可能产生的停车许可费(纽约市这点特别坑)、甚至预留10%的意外金。去年帮表妹搬家,她忘了预算新公寓的窗帘杆安装费,最后两周客厅光着窗,邻居遛狗都往里瞅。
找搬家公司这事儿,千万别信中文论坛里刷屏的“王师傅搬家”。我吃过亏后学精了:先在Better Business Bureau网站查投诉记录,再看Yelp里白人用户的低分评价(华人评价有时会抹不开面子给差评)。报价时死磕“Binding Estimate”条款,白纸黑字写进合同。有个诀窍:让他们派估价员上门看实物,别只发照片。我客厅那台老式檀木钢琴,照片看着小巧,估价员来了才皱眉说“这得拆了踏板用专用滑板”,费用当场涨了$200,但总比搬家当天坐地起价强。
打包是场硬仗。在Home Depot买过带红蓝条纹的加厚纸箱后,Amazon那种软塌塌的箱子再也入不了眼。厨房最磨人:碗碟得用防皱夹层纸,每只杯子单独裹气泡膜。我偷师上海阿姨的法子——把刀叉插进烤箱手套里,省了买专用刀叉包的钱。衣物别傻傻叠进箱,用真空压缩袋抽扁了能省三成空间。最绝是打包首饰:把项链卡在卫生纸卷芯里,再塞进袜子中心,颠簸千里也不会打结。记得用彩色胶带分区域:红胶带是厨房,蓝胶带主卧,开箱时能救命。
搬家前夜把“生存包”备在车后座:瑞士军刀、充电宝、止痛药、瓶装水、还有现金红包——这是广东老移民教的规矩,给搬家工人发红包能让他们手下留情。当天盯紧易碎品上车位置,别压底也别挨着车门。我亲眼见过搬家卡车急刹时,贴在车门边的景德镇瓷瓶碎成渣。到新家第一件事不是拆箱,是拿手机360度拍视频留证房屋状况,连踢脚线裂缝都别放过,否则退租时押金准打水漂。
安顿阶段先攻厨房和床垫。灶台通上燃气就能煮碗辛拉面,铺好床单累瘫了有地方躺。挂窗帘比买沙发优先级更高——我邻居搬来两周没装窗帘,对面楼老头天天举着望远镜“看风景”。大件家具慢慢组,但记得把螺丝钉装进贴标签的密封袋钉在底板背面,下次搬家能省两小时骂街时间。最后去趟华人超市买瓶镇江香醋,往新灶台上一摆,这才算真的“落定了”。
华人搬家高频问题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