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阿塞拜疆特种部队切断通讯,冲入了位于首都巴库的一座办公楼。
他们突袭的对象并不是恐怖分子,而是俄罗斯官方媒体——卫星通讯社驻阿塞拜疆分部。
不得不说,战斗民族的记者也是武力彪悍,和冲入的特种部队进行了激烈搏斗,不过最后还是难敌暴力机器,被打得鼻青脸肿。
随后,特种部队压着俄罗斯记者走在街道上的视频和照片,传遍了世界。这显然是一种羞辱。
特别是对阿塞拜疆这个前苏联国家来说,这么明目张胆羞辱俄罗斯官方媒体,还是第一次。
如此羞辱的一幕背后,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正在崩塌。
事情的导火索,是2025年6月27日,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的执法人员,对一处阿塞拜疆裔居民住宅的突袭行动。
由于苏联时代曾是一家人,阿塞拜疆人在俄罗斯的数量有两百万左右,他们垄断了许多城市的运输行业,其中难免掺杂着帮派势力。
本次突袭的目标,正是一个阿塞拜疆帮派。
帮派领头人是萨法罗夫兄弟:胡赛因·萨法罗夫和齐亚丁·萨法罗夫。二人与多起谋杀案有关。
突袭过程中,双方爆发激烈冲突,萨法罗夫兄弟被俄联邦安全局执法者暴打了一顿,随后伤重不治,另有6名阿塞拜疆人不同程度受伤。
事情发生后,俄罗斯方面认为,几名黑帮成员而已,并非大事,但阿塞拜疆政府对此反应强烈。他们坚称,俄罗斯此举是种族歧视。
阿塞拜疆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此次事件是“出于种族动机的公开和蓄意的非法行动”,并表示“俄罗斯的行动最近呈现出系统性”。
随后,阿塞拜疆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
6月29日,阿塞拜疆文化部宣布,取消俄罗斯在阿塞拜疆境内举办的所有文化活动,并建议所有已经买票的观众,通过在线平台退票。
一天后的6月30日,阿塞拜疆特种部队突袭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驻阿塞拜疆分部,这便有了开头所述的一幕。
7月1日,阿塞拜疆政府再次采取行动,一次性逮捕了数十名俄罗斯人,毫无例外,这些人都被“关照”了一番,头破血流。
7月初,阿塞拜疆教育部更是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关闭境内所有俄语学校(300多家)。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俄罗斯大使馆门外,更是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反俄抗议示威。
然而,事情的本质显然不止种族问题那么简单。
阿塞拜疆所处的高加索地区,历来被视作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在内的“南高加索三国”,均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高加索地区与中亚五个斯坦国一道,共同构成了“俄罗斯的后院”。
放在以往,阿塞拜疆肯定不敢明着对抗俄罗斯。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纳卡冲突”,俄罗斯向亚美尼亚输送了大批装备,最终帮助亚美尼亚获胜。
愤怒的阿塞拜疆虽然退出了俄罗斯主导的《集安条约》,以示抗议,很快又不得不修复对俄关系,还把一个雷达站租给俄罗斯,作为俄军基地。
但来到2025年,形势已然发生变化。 二
高加索和中亚各国的“去俄化”,开始于苏联解体后,以语言为例:
1993 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决定将乌兹别克语的字母,由与俄语关联紧密的西里尔字母,改为拉丁字母;吉尔吉斯斯坦则明确吉尔吉斯语为“唯一国家语言”,俄语的地位被降格为普通官方语言;
亚美尼亚议会通过《语言法》,确立亚美尼亚语为唯一官方语言,俄语仅保留工作语言属性。两年后,哈萨克更将首都迁至阿斯塔纳,其“天子守国门”、看守北部俄族占多数州的意图不言而喻。
此外,前苏联各国纷纷着手修改俄语地名:塔吉克斯坦首都斯大林纳巴德,于1991年更名为“杜尚别”,城市中诸如 “列宁广场”等带有俄语印记的街道与广场名称,也随之悉数变更。
2007 年,塔吉克总统埃莫马利·拉赫莫诺夫率先将自己的斯拉夫式姓名,改为塔吉克式的“埃莫马利·拉赫蒙”。
然而,这场“去俄化”运动的实际成效不甚理想。
在多数前苏联国家,俄语依旧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地方或许影响不大,但若身处大城市,不会俄语的人往往会被精英阶层视作缺乏教育的“乡巴佬”。
一位中文互联网大V,曾讲述过他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亲身经历。
他跟随当地一位富人在菜市场购物时,遇到一名刚从南方来的小贩,对方俄语生疏,仅能使用吉尔吉斯语交流。
富人不擅长吉尔吉斯语,与小贩几番沟通下来,皆如鸡同鸭讲,不耐烦的富人,让保姆出面协调。
保姆虽懂吉尔吉斯语,却执意用俄语交流,见小贩始终无法理解,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一句:“真是乡下人,连俄语都不会说。”
教育领域,俄语授课的覆盖面依旧广泛。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截至2020年,全国6500余所学校中,采用俄语与哈语混合教学模式的超过3600所,另有1000所几乎纯用俄语授课。
两者合计占学校总数的70%,足见俄语的强势地位。
“去俄化”成效有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济。
俄罗斯的经济水平高于中亚及高加索各国,后者有大量人口前往俄罗斯谋生,阿塞拜疆在俄的200万侨民便是明证,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民众中,精英阶层也不例外。
比如,前苏联国家的娱乐圈从业者,常将跻身俄罗斯娱乐圈视为追求,因为俄罗斯娱乐圈能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更优渥的薪酬。
又比如,前苏联各国的足球运动员,多将俄超联赛视作梦寐以求的舞台,以踢上俄超为荣;
二是对俄罗斯实力的忌惮。
“俄乌战争”前,军迷圈流传着一种对俄罗斯的说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虽然衰落,但论军事实力,依然是世界第二。
前苏联各国不少人对俄罗斯的认知,就与此类似。
2008年,格鲁吉亚贸然挑战俄罗斯,结果不仅遭到俄军痛击,还丢失了20%的实际控制领土,这一事件更强化了“俄罗斯是世界第二”的认知。
因此,前苏联各国的“去俄化”政策普遍不敢过于激进,除修改地名带有强制性外,其余措施多为非强制性,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各国的“去俄化”始终停留在量变阶段,直至“俄乌战争” 的爆发,这一局面才迎来转折。
三
俄军进入乌克兰的行为,给了前苏联各国一个绝佳的借口。打击与俄罗斯相关的一切,由此变得“合理合法”起来。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表现,显然与“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头衔相去甚远,俄罗斯的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让前苏联各国的胆子愈发大了起来。
于是自2022年起,前苏联各国的“去俄化”政策,变得明显带有强制性。
2022年8月,哈萨克斯坦教育部长阿斯哈特·艾马加姆别托夫宣布,从新学年伊始,全国范围内的一年级新生将不再学习俄语。
2023年7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签署了新的《语言法》,规定所有国家机构、议会、法院、军队、科学和文化部门等的活动中必须使用吉尔吉斯语,未达要求的公务员将被解雇。
同时,所有电视和广播频道至少有60%的节目以吉尔吉斯语播出,达不到就关停。
俄罗斯政府被激怒了,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该法案不民主且歧视俄语”。
但扎帕罗夫并无退让之意,坚称《语言法》不存在对俄语的歧视。
其他前苏联国家,也有类似的措施。
“去俄化”2.0时代,前苏联各国不只针对俄语,而是延伸至经济、军事、政治等全方位领域,尤其在政治层面,各国加速与俄罗斯拉开距离。
其中,阿塞拜疆堪称典型。
俄乌冲突爆发后,高加索与中亚国家虽然表态支持乌克兰,但是大多停留在口头层面。
即便是格鲁吉亚,也仅默许民间反俄人士加入乌军,官方层面并未采取太多与俄罗斯对抗的行动,甚至因拒绝出兵而惹恼了西方。
唯独阿塞拜疆,在官方层面半公开支持乌克兰。
仅2023年,阿塞拜疆便通过土耳其转口的方式,向乌克兰提供了数万发152毫米炮弹,以及大量迫击炮弹、制导炸弹等武器。
2023年9月,阿塞拜疆更是趁俄罗斯无暇南顾的机会,撕毁与亚美尼亚的停火协议,以闪电战一举拿下纳卡地区。
纳卡地区原本部署有两千名俄军维和部队,负责监督双方停火。阿塞拜疆彻底掌控纳卡后,对俄军形成包围之势,俄军被迫撤离。
2025年莫斯科红场阅兵,就连反俄亲西方的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都出席了,阿塞拜疆领导人阿利耶夫却拒绝出席,且未给出明确理由。
阿塞拜疆与俄罗斯的矛盾,并非仅仅因为俄罗斯支持亚美尼亚,还因为双方在产业上存在竞争关系。
阿塞拜疆的支柱产业是油气出口,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与俄罗斯形成直接竞争。尤其俄乌冲突后,欧盟有意推进“南方天然气走廊计划”,说白了就是要扩大对阿塞拜疆油气的进口,以替代部分俄罗斯油气。
如此一来,俄阿关系难以维系也就不足为奇。
阿塞拜疆石油资源丰富,著名的巴库油田,在1901年曾占当时全球石油产量的一半,长期以来都是苏联产量最大的油田。
20世纪50年代后,巴库油田逐渐枯竭,阿塞拜疆的油气行业随之衰落。直至 90 年代,才在里海发现了新的大型油田 ——ACG油田。
1997 年,ACG油田试产,此后产量逐年递增。
石油带来的巨额财富,推动阿塞拜疆诸多行业走向繁荣,比如女排联赛。
由于薪资优厚,阿塞拜疆女排联赛吸引了中、俄、美、巴西等多国女排运动员前来“镀金”。
与此同时,阿塞拜疆还找到了一个靠山——土耳其。
土耳其需要以阿塞拜疆为跳板进入中亚,而阿塞拜疆则需要土耳其这个区域强国的支持,双方迅速走近。
2020年纳卡冲突中,土耳其援助阿塞拜疆军队的TB-2无人机便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了资金、靠山,又有乌克兰牵制俄罗斯,阿塞拜疆自然不再忌惮俄罗斯,进而开始谋求更大的计划:掌控赞格祖尔走廊。
坊间传闻,阿塞拜疆与俄罗斯翻脸的真正原因,是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已同意在赞格祖尔走廊问题上“让步”,但俄罗斯对此表示反对。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阿塞拜疆的领土分为两部分,一块是本土,一块是飞地纳希切万,两者被亚美尼亚南部的领土分隔,难以联系,这是阿塞拜疆的痛点。
两者之间的亚美尼亚领土,就是赞格走廊。
想要打通本土和飞地的联系,就得控制赞格走廊。2023年拿下纳卡地区后,阿塞拜疆通过“日拱一卒”的方式,不断在边境上蚕食。
亚美尼亚节节败退,比如2024年3月,亚美尼亚一次性割让了四个村庄。
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是这么说的:“有必要将4个村庄归还给阿塞拜疆,以避免战争,如果不‘归还’这4个村庄,这个周末,阿塞拜疆就要打过来。”
既然帕希尼扬此前已有“卖国”之举,那么在赞格祖尔走廊问题上“让步”也并非没有可能。
一旦赞格走廊被打通,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本土将会接壤,两国的联盟将空前加强,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话语权会被严重削弱。
若选择报复,阿塞拜疆实力不弱,背后还有土耳其撑腰,俄罗斯不知要付出多大代价,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实在不愿为此投入过多。
若选择不报复,中亚国家也会壮起胆子。既然阿塞拜疆“去俄化”未受惩罚,自己又有何惧哉?
铁了心“去俄化”的阿塞拜疆,着实让俄罗斯感到棘手。
因此,俄罗斯除了通过外交途径谴责了一下,暂时没有太多实际行动。
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很大程度上是苏联的“遗产”。
长期以来,大家对俄罗斯的忌惮,更多源于对苏联强大实力的恐惧,这是俄罗斯得以维系势力范围的关键。但“俄乌战争”清晰地表明,俄罗斯和苏联根本不是一回事。
基辅战役的失利、哈尔科夫的溃败、赫尔松右岸的撤退以及震惊世界的瓦格纳兵变,一点点地消解着俄罗斯继承自苏联的威慑力。
当邻居们不再畏惧,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由此失去了维系的根基。没有人愿意长久活在昔日宗主的阴影下,当阴影在阳光中逐渐稀薄,离散与自主便成了必然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