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7 01:37:56
评论(0)
上周五在布鲁克林桥下喝咖啡时,手机突然震个不停。老邻居玛尔塔带着哭腔说移民局寄来了遣返通知,她丈夫的工卡续签被拒了三次。"找Yerman!"我脱口而出。两年前我父亲办绿卡时在公民面谈卡壳,就是耶曼的老律师带着四十年前的剪报和教堂捐赠记录,硬是把移民官说到点头。这些穿西装的人懂法律条文,更懂普通人的绝望。
曼哈顿的玻璃幕墙大楼里藏着太多只接百万美元案子的律所。但耶曼事务所的门永远开在街角红砖楼二层,推开木门能闻到旧书和咖啡混着的味道。墙上挂着1978年开业时的黑白照片——老耶曼先生穿着磨毛袖口的西装,背后是堆到天花板的案卷盒。现在他儿子接手了,可那台老式打字机还在前台当镇纸用。
移民案是他们的老本行。我见过律师艾米莉亚把客户孩子的涂鸦夹进申请材料:"要让官员看见活生生的人,不是档案编号。"去年帮中餐馆陈老板办EB-5投资移民,碰上区域中心暴雷。他们连夜翻出七年前的邮件记录,证明陈老板打款时对方执照还没吊销。最后移民局破例给了I-829批准,陈老板现在把"耶曼"两个汉字裱在收银台后面。
真正让我服气的是去年车祸案。朋友被快递车撞断三根肋骨,保险公司咬定他过马路看手机。耶曼的年轻律师马克租了同型号卡车,在事故路口架摄像机拍了整整两周。慢镜头显示朋友当时分明在仰头看变灯,而司机在弯腰捡咖啡杯。庭审时当庭播放视频那刻,对方律师直接要求休庭协商赔偿。
小生意人更离不开他们。街角洗衣店被连锁品牌指控商标侵权,就因为用了相似的蓝底黄字。耶曼团队翻出店主1962年在波多黎各开店的旧招牌照片,又找到当年设计商标的学生手稿。结案时非但不用改招牌,连锁店反倒赔了笔"历史名誉补偿金"。
深更半夜收到他们邮件是常事。有回我好奇问马克律师怎么凌晨三点还在改合同,他发来张照片:婴儿趴在胸口熟睡,笔记本电脑在尿布台上亮着光。"等小家伙的大学基金攒够就改作息。"后面跟着个眨眼表情。这种拼命劲儿大概就是三代人把事务所名字做成社区招牌的原因。
上周陪玛尔塔去交材料,看见前台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条,是老耶曼先生的手迹:"法律不是富人的专利,是平民的铠甲。"玻璃门外正好有流浪汉在长椅上啃三明治,阳光把金字招牌的影子投在他脚边,亮得刺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