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5 16:20:41
评论(0 )
昨天在帕萨迪纳老城咖啡馆改稿时,隔壁桌两位牧师模样的中年人正激烈讨论着什么。断断续续听到"CIST"、"新约希腊文"、"多元释经"这些词,我忍不住插了句嘴:"抱歉打扰,你们说的是加州国际神学院?" 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牧师眼睛一亮:"你也知道?我刚从他们暑期密集班结业,三十年来最烧脑也最过瘾的学习体验!" 他咖啡杯旁摊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希伯来文注释间还夹着张校园地图——正是我上周刚拜访过的地方。
车开上210号公路东段,转入柔似蜜市的宁静街区,大片棕榈树掩映下,加州国际神学院(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Seminary & University,简称CIST)的米白色建筑群总带着点反差感。没有哥特式尖顶的沉重压迫,倒像加州随处可见的社区学院。可当你推开图书馆厚重的木门,那种跨越时空的震撼就来了:占满三层楼的藏书间,16世纪牛皮封面的拉丁文神学典籍和最新出版的非洲 土著神学专著并排陈列。去年在韩国神大访学时认识的朴教授正伏在东亚文献区,他说这里有全美最全的中文释经学孤本:"在洛杉矶做研究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全世界的思想都往这儿涌。"
真正让我心动的,是上周三旁听的实践神学课。来自尼日利亚的女生伊玛尼分享她在南洛杉矶帮派区的服侍经历时,韩裔教授突然打断:"停!你刚才说'神的公义临到社区',具体指什么?" 全班陷入沉默。他转身在黑板上唰唰写下三行字:"西班牙语'justicia'、韩语'정의'、斯瓦希里语'haki'——这些词在你们母语文化中的重量相同吗?" 那天讨论持续到天黑,我们这群来自12个国家的学生吵得面红耳赤。最后教授笑着总结:"记住,神学思考永远始于对语言和处境的谦卑。"
这种"在地全球化"的体验渗透在细节里。食堂午餐时间就像小型联合国:埃塞俄比亚学生带来的英吉拉薄饼混着新加坡人煮的肉骨茶香气,墨西哥同学往便当盒里塞辣椒酱时,正给波兰修士解释《路加福音》中某个希腊文动词的未完成时态。我的学习小组更绝——美国 退役军人、前硅谷工程师、泰国修女和刚果儿科医生,四人轮流在车库改造成的自习室熬夜写论文。有次为争论《罗马书》第五章的"因信称义"翻译,工程师居然掏出编程思维画逻辑流程图,修女则背诵起巴利语佛经对照,那场面既荒诞又深刻。
申请时让我犹豫的12:1师生比,现在成了最珍贵的资源。史密斯博士的办公室永远敞着门,他书架上塞满泛黄的笔记,那是三十年来与六大洲教会同工通信的档案。"昨天刚Skype指导了缅甸山区神学院的毕业论文,"他给我看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这里没有'国际生'概念,每个学生背后都连着一片禾场。" 记得交第一篇作业那晚,我在图书馆查到凌晨三点,突然收到邮件:"Danny,你引用的1987年中文期刊第45页有处关键论证,建议参考同期第52页的商榷文章——我在香港神学院任教时曾参与那场辩论。" 落款时间是凌晨2:47。
毕业季参加校友聚会是最神奇的体验。在圣盖博谷的越南餐馆里,1990年代毕业的老牧师抿着咖啡回忆:"当年全班就我亚裔,做旧约研究得专门跑去犹太会堂借书。" 如今他创办的跨文化教会里,主日崇拜同时用四种语言进行。而坐在对面的年轻姑娘刚收到聘书,将去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医疗宣教站工作。"CIST像块超强磁铁," 她转动着盛满冰茶的玻璃杯,"把散落世界的异象吸到加州碰撞打磨,再发射回各自战场。" 窗外晚霞浸透柔似蜜市的西班牙式屋顶,盘中的越南春卷蒸腾着热气,那一刻突然懂了校门口刻着的拉丁文:In varietate concordia(在多元中合一)。
开车离开校园时,后视镜里的钟楼尖顶渐渐隐入81号公路的车流。副驾驶座上扔着刚买的二手书——某任院长在书页空白处写满批注,铅笔痕叠着钢笔迹,还有疑似咖啡渍的褐斑。突然想起入学面试时,系主任盯着我的眼睛问:"你准备好让固有认知被彻底打碎重组了吗?" 此刻收音机里放着西语福音歌曲,加油站的霓虹灯牌闪过中英韩三语广告,风裹挟着太平洋的咸涩灌进车窗。或许神学教育的未来,就藏在这片混杂着汽车尾气、塔可饼香料和无限可能的空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