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 13:48
评论(0)
雨点噼里啪啦砸在温哥华Downtown的玻璃幕墙上,雾气模糊了远处的北岸山脉。我坐在车里,暖气开得很足,咖啡杯里升起最后一丝热气。对讲机里传来搭档压低的声音:"目标刚从Robson街那家精品店出来,手里多了个袋子——不是他太太常去的那家。" 又是这种时刻,真相像藏在浓雾里的松鸡山轮廓,需要耐心和精准的工具才能让它显现。在温哥华干了十五年私家侦探,我早就明白,这座看似光鲜的太平洋门户城市,水面下的暗流不比Burrard湾的潮汐温柔。
人们找上我们,往往人生卡在了一个死结里。不是谷歌几下就能解决的麻烦。上个月接手的一个案子,列治文一位餐饮老板,新店刚开张,核心秘方和半数老主顾一夜之间被副手卷跑,连厨师都跟着跳了槽。账面做得干净,报警?证据不足。看着他熬红的眼睛,我知道这不仅是生意,是半辈子心血。我们花了三周——查那副手突然多出来的海外账户流水(你猜源头在哪?素里某间不起眼的汇款小店);"拜访"了几个跟着跳槽的厨师,其中一个在渔人码头喝了两杯啤酒后松了口;最关键的,一份签了保密协议的离职员工悄悄提供的内部通讯记录,铁板钉钉。最后那份装在黑色档案袋里的报告交到他手上时,他手指关节都捏白了。这种仗,打得憋屈,但赢在暗处。
当然,温哥华永恒的主题,绕不开感情纠葛。西温豪宅区优雅的太太,直觉丈夫频繁的"高尔夫周末"透着假。我们没搞电影里那套低级的车内偷拍——太蠢,容易被反咬侵犯隐私。从行车记录仪数据恢复的异常停留地点(嘿,本拿比某公寓停车场可没有高尔夫球场),到交叉比对信用卡在陌生花店、珠宝店的小额消费(收件人姓名缩写对不上),再到社交媒体小号上那些忘了设置隐私的亲密合影(背景里的煤气镇蒸汽钟出卖了他)。证据链一环扣一环,冷静、合法。把报告递给她时,她一滴泪没掉,只说了句:"谢谢,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真相有时是匕首,但握着刀柄,总比蒙在鼓里强。
商业调查更是温哥华这地方的重头戏。大温地区华商密集,跨境贸易多,水也深。有次帮一个国内来的投资人,对方看中本地一家科技公司,前景吹得天花乱坠。尽职调查?光看对方给的漂亮报告可不够。我们的人混进他们本拿比工业区的仓库蹲了几天,发现所谓"繁忙出货"的卡车,每天装的都是同一批货来回转悠;查了核心专利的注册链条,发现早被质押得七七八八;甚至挖出那个履历光鲜的CTO,上一份工作是被硅谷某公司因数据造假开除的。客户拿着我们这份"冷水报告",惊出一身冷汗,省下的可是八位数的投资款。
干这行,光有胆子和相机不行。在BC省,私家侦探牌照是实打实要考要注册的,哪些证据法庭认,哪些手段一用就违法(比如装GPS追踪器?没合法授权就是雷区),门儿清。我们跟本地一些信誉良好的律师楼、专注商业法的会计师合作紧密,知道怎么让找到的东西能在谈判桌甚至法庭上站住脚。设备?早不是风衣墨镜那套了。专业的数据恢复、符合法律规范的电子监控分析、公开数据库的深度交叉检索... 工具得与时俱进,但核心没变——老派的细致观察和街头智慧。我能在English Bay边上的咖啡店坐一下午,就观察人来人往,记住面孔和习惯,这本事,电脑可替代不了。
温哥华的雨还在下,煤气镇蒸汽钟的汽笛声隐隐传来。找私家侦探,不是什么光彩事,往往是逼到墙角的选择。但如果你在温哥华,真的遇到那些卡在死角、常规途径走不通的难题——消失的人、理不清的商业欺诈、扎在心上的怀疑... 记住,总有人在城市的背面,用专业、合法的方式,默默帮你推开那扇挡着真相的门。关键不是要不要找侦探,而是找到那个真正懂行、守规矩、能把事情做干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