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4 13:19:52
评论(0)
刚落地温哥华那会儿,我也琢磨过自己找房。心想不就是看广告、约看房、签合同吗?结果第一次出价就被虐得体无完肤,对方经纪轻飘飘一句"你了解这个社区的土地用途规划变更提案吗?"直接把我问懵了。现在干了二十年地产经纪,回头看看,专业的事儿,真不是网上扒拉几篇文章就能搞定的。温哥华这地方,水比英吉利海峡还深。
说真的,找个靠谱经纪不是让你多花钱,反而是省钱。去年帮客户在Kitsilano抢一套老宅,表面看着光鲜,验房时我坚持爬进屋顶夹层,好家伙,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电线都快成古董了,绝缘层脆得像苏打饼干。光这一项潜在的重装费用就够付三次经纪佣金。买家当场腿软,转头加价8%拿下了隔壁街经过全面电气改造的房源。有些雷,没双专业眼睛真踩不起。
挑经纪这事儿跟找对象似的,光看广告上的西装革履屁用没有。你得看他/她手机里存了多少非公开房源,西温那些顶级豪宅,90%压根不会挂MLS。我电脑里常年备着三套没公开的"影子库存",专等匹配度高的买家。上周刚帮个科技新贵拿下Point Grey Road的转角地块,卖家只接受熟人推荐的买家,挂牌?人家嫌丢份儿。
别信那些拍胸脯保证"砍价20%"的鬼话。好房子在温哥华永远是狼多肉少,去年UBC区有个学区房,收到27个offer。这时候比的是经纪的预判能力——我提前两周摸清所有潜在买家的贷款预批额度,连夜说服买家把定金从5%提到15%,附加条款只留贷款一条。最后比第二高价只多出三千块成交,靠的就是把卖家的焦虑点捏得死准。
最容易被坑的是合同陷阱。上个月有个客户差点掉坑里,对方经纪在补充条款里塞了句"买方承担所有土地污染检测费用",看着不起眼是吧?可那房子前身是加油站!真要较真起来,六位数的检测费跑不掉。我在条款上用红笔画了个叉,改成"卖方需提供五年内环境评估报告",对方经纪脸都绿了。
交房前那48小时才是修罗场。记得有次凌晨两点接到客户电话,说发现主卧墙根发霉。我抄起紫外线检测仪就冲过去,确认是冷凝水痕迹不是结构问题。转头让律师扣住五万尾款,逼着卖家第二天早上九点前装好除湿系统。你在家里干着急的时候,好经纪正带着电动螺丝刀在工地监工呢。
这行真正的价值不在开门看房,在于能预判未来五年的事。2016年我死劝客户别碰市中心某公寓楼花,当时被骂得狗血淋头。结果呢?去年交房时开发商突然增收"环境升级费",每平方英尺多收$22,业主们现在还在集体诉讼。有些内幕消息,酒桌上听来的比新闻早两年。
所以啊,下次见经纪先问这三个问题:最近三个月你在我的目标区域实际成交了几套?能给我看三份你修改过的购房合同吗?凌晨三点马桶堵塞你管不管?答案满意的,赶紧请他喝杯Tim Hortons——在温哥华抢房战场上,这种老兵比亲爹还靠谱。
(写到这里咖啡凉透了,想起今天还得陪客户验西区老宅的地下室防潮层。说真的,这破房子要不是看在它后院能望见English Bay的落日,谁愿意跟霉菌打交道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