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 15:05
评论(0)
踩着去年冬天没化干净的冰碴子,我站在自家前院,看着那辆号称“专业装修”的破皮卡第三次爽约没出现,后院里堆着从Home Depot拖回来的保温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一刻我算是彻底明白了,在多伦多搞装修,光有热情和信用卡额度,分分钟能让你体验什么叫“北美冰火两重天”——心里火烧火燎,钱包冻成冰坨。在这座城市把房子从“能住”变成“想住”,没点本地生存智慧,分分钟掉坑里爬不上来。
先说钱袋子。当初我以为预算嘛,材料费加工钱,再加个15%意外金顶天了。现实?呵呵。翻新我那六十年代的老半独立屋,第一个报价单看得我血压直冲脑门。包工头老乔叼着烟斗,轻飘飘一句“你这墙一拆开,谁知道里头藏着什么古董级惊喜呢?” 后来证明他是预言家——拆出半屋子石棉绝缘层那天,我捏着额外一万二的账单,站在漫天飞舞的白色纤维里,感觉自己像个被命运薅秃的蒲公英。真金白银的教训:在多伦多老城区动土,预算先砍出30%藏床垫底下当“惊吓基金”,看见Heritage Designation(遗产保护标志)的房子?恭喜你,惊吓基金额度建议直接拉满50%。
挑人这事儿更玄学。Kijiji上五星好评的“全能施工队”,可能上周还在给人通下水道。我吃过亏后学精了,现在专蹲社区Facebook群组。去年夏天,隔壁意大利老爷子Vito家前廊翻新得那叫一个漂亮,我连着三天蹲守,终于在某天清晨六点逮到开着小货车的葡萄牙匠人Miguel。他指着Vito家廊柱的樱桃木雕花:“看见这弧度没?机器雕的死板,这是我爸教的刀工。” 这种手艺人根本不打广告,全凭老移民口口相传。后来我家浴室那组维多利亚式护墙板,就是Miguel和他侄子用橡木硬生生凿出来的,边角还藏了我名字缩写,比宜家量产货多活三十年没问题。
材料水更深。一开始跑建材市场像无头苍蝇,直到在Brampton的印度石材厂开了眼。老板Raj拍着满墙的卡拉拉大理石说:“Home Depot卖$120/平方呎的?我仓库后头有批海运集装箱压角的瑕疵品,$35给你切得看不出破绽。” 结果厨房中岛台面省下三千刀,那道天然裂纹被Raj巧手打磨成抽象河流,倒成了朋友来家必夸的艺术品。还有密西沙加华人建材城的秘密通道——穿过堆满塑料桶的货架,推开消防门,里头藏着温哥华运来的顶级加拿大铁杉木地板,价格比北约克专卖店便宜四成,老板老林还附赠三瓶贵州茅台泡的防腐药水:“抹缝里,百年不蛀。”
最要命的是Permits(许可证)。当初地下室想开个窗透光,觉得小事一桩直接动工。结果市政厅穿西装的老太太带着激光测距仪杀上门:“窗台离地高度超规2.5厘米,要么填了,要么交$3800申请费重审。” 血泪经验:哪怕只是挪个插座位置,先上市政官网查Renovation Permit Checklist。现在我和市政审查员Linda混成老熟人,她办公桌第三格抽屉里永远有我从唐人街带的莲蓉酥——别误会,不是行贿,是多伦多寒冬里早上七点排队等号时的热量补给,顺带打听点“非官方建议”:“下月新规要实施,你现在递申请还能按旧标准过...”
如今地下室的电钻声还在头顶轰鸣,Miguel正给楼梯镶黄铜压条。厨房飘着Raj刚派人送来的咖喱角——他石材厂顺带做的副业。捏着比初始预算厚三倍的最终账单,我居然没心梗。看着晨光透过那扇“超规”落地窗,在铁杉木地板上拉出金线,突然懂了多伦多装修的终极奥义:这不是消费,是给未来二十年生活写的情书。费钱费神?当然。但当你窝在自己一手一脚磨出来的空间里,听见冰雨敲打定制雨棚的声响,那感觉就像抱紧了整座城市的心跳。
哦对了,冰箱上贴着下期工程备忘:后院Deck翻新。底下有行Miguel用铅笔写的小字:“这次记得买Permits,Linda说再逮到你就让我吃不到莲蓉酥了。” 行吧,明天先去市政厅排队,保温杯里装好热普洱。在多伦多当个自宅改造狂,痛并快乐着,但这份踏实感,比什么开放式概念厨房都来得暖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