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帮客户擦过最惊险的屁股。去年有家华人跨境电商,用国内思维跟本地供应商签了"框架协议",结果对方突然停止供货还反索赔60万加币。我们翻出三年前的邮件链,发现客户随口答应的"可以考虑独家条款"被对方律师做成了致命证据。最后靠着安省Sale of Goods Act里关于"协议确定性"的条款翻盘,但光律师费就烧掉一辆宝马。现在这客户学乖了,连退货政策都要我们过目——在普通法体系里,你以为的"口头商量",分分钟变成法庭上的呈堂证供。
移民诉讼更是刀尖跳舞。上个月刚赢的案子,客户EE分数明明够线,却因签证官把中国某银行的工作经验误判成"非金融类"被拒。我们调出银行官网英文版的组织架构图,搬出Kanthasamy v. Canada的判例证明签证官裁量权滥用,联邦法院法官当庭翻案。这类案子最吊诡的是:拒签信上冷冰冰的模板条款背后,往往藏着签证官某秒间的误判。没经历过庭审的老移民中介,根本摸不到翻案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