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社區健身房的鐵門剛拉起,金屬碰撞聲在寂靜中格外清脆。我套上洗得微微泛白的運動背心,啞茪@角那台老舊的深蹲架。槓鈴片壓上肩的瞬間,骨骼發出細微的喀響,這聲音聽了十八年,像老友的招呼。窗櫺透進的灰藍晨光裡,鏡面映出肩胛骨收緊的線條——這不是健身房海報的戲劇化肌肉,而是年復一年堆疊出的、能扛起生活的韌性。
很多人問我:「伍智恆,你怎麼能堅持這麼久?」老實說,答案藏在廚房水槽邊。當我彎腰洗便當盒時,會自然墊起腳尖收緊臀肌;等咖啡機萃取時,順勢扶著流理檯做三組單腿硬舉;連追劇廣告時間都變成平板支撐的計時器。健身早就不限於健身房那九十分鐘,它滲進刷牙、晾衣、通勤的縫隙裡,成為呼吸般的本能。
辦公室午休的刺眼白光下,我攤開自備的雙層便當盒。下層是昨晚用鮭魚油紙包烤的時蔬,上層舖著毛豆糙米飯,頂端臥著一顆溏心蛋。同事盯著我的餐盒笑問:「吃草能飽嗎?」我舀起混著奇亞籽的無糖優格反問:「你昨天加班吃的排骨便當,下午三點就飢腸轆轆了吧?」真正的飽足感來自穩定血糖,當身體學會燃燒脂肪而非依賴糖分,連會議室的餅乾誘惑都成了無關痛癢的擺飾。
週五傍晚的健身房總特別熱鬧,年輕小伙子們在臥推架較勁重量,吼聲震得啞鈴區地板微顫。我繞過他們走向角落的TRX懸吊帶,把雙腳套進腳環倒掛身體,讓脊椎在重力牽引下逐節舒展。健齡十八年,看過太多人為追求數字傷了半月板、椎間盤突出。真正的強壯是關節在六十歲還能蹲下綁鞋帶,是搬重物時核心自然啟動的肌肉記憶,是停車場狂奔追公車時不喘不慌的心肺能力。
當然也有破戒時刻。週六夜市人聲鼎沸,我站在鹹酥雞攤前深呼吸——油鍋翻騰的香氣鑽進鼻腔,腦中浮現教練那句「極端克制必然反噬」。伸手點了三塊無裹粉的炸雞胸,撒上辣椒粉而非胡椒鹽,再配杯無糖青茶。隔壁大學生捧著淋滿煉乳的芋頭餅經過,我嚥下口水卻不覺煎熬。健身不是苦行僧修行,而是學會在慾望與代價間精準拿捏,像踩著懸崖邊的鋼索,晃盪卻始終不倒。
昨晚替十歲女兒綁芭蕾舞鞋時,她突然戳了戳我上臂:「把拔的這裡硬硬的,像樹幹。」我笑著把阻力帶套在她腳踝教她蚌式開合,看她咯咯笑著模仿。最好的健身秘笈或許不是課表或食譜,而是讓運動習慣自然流淌進生活脈絡裡,成為孩子記憶中父親伏地挺身時震動地板的節奏,成為伴侶夜裡貼著溫熱背肌入睡的安心。當體態成為生命的副產品,鏡子裡的線條自會刻下歲月的勳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