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位在Meta擔任研究科學家的老友深聊,發現外界對這個職位的想像和實際情況落差挺大。尤其薪資結構和職涯路徑,根本不是單純看base salary那麼簡單。朋友笑說:「在矽谷大廠,不懂解讀offer letter裡的股票歸屬曲線,等於看不懂自己的身價走勢圖。」
先拆解最現實的薪資包。Meta給Research Scientist的package通常由四塊拼成:基本年薪、年度績效獎金(15-20%)、簽約金(sign-on bonus),以及最關鍵的受限股票單位(RSU)。以L5級別(相當於資深研究員)為例,總包落在40-60萬美金很常見,但現金部分可能只佔45%,剩下全是分四年歸屬的股票。有個在Reality Labs搞神經渲染的朋友,去年用內部工具算過:若股價上漲,第四年實際收入可能是第一年的2.3倍,這種指數型成長才是吸引力所在。
更隱形的福利藏在研究自主權。FAIR(Facebook AI Research)團隊的人有種特權:當你的項目被認定具戰略價值,能直接申請「不受限運算資源」。朋友展示過他的雲端控制台,訓練千億參數模型時能瞬間調用3000塊A100,這種燒錢如流水的實驗環境,學術界根本無法想像。他說:「在這裡驗證idea的週期是以小時計算,不是以月。」
職涯發展的雙軌制值得細說。管理線(Manager Track)從M1到M3很好理解,但多數人忽略IC路線(Individual Contributor)的爆發力。IC5的Principal Scientist已能主導跨部門項目,而達到IC7的Distinguished Scientist(全Meta不到百人),話語權堪比VP。有位做多模態大模型的台灣前輩,去年以IC6身份主導停掉某個三年計劃,只因他一份實驗報告證明架構天花板。「當你的判斷能讓公司省下兩億美金試錯成本,誰還需要管理職頭銜?」
不過暗湧的挑戰很現實。Meta的「績效堆疊排名」(stack ranking)像把雙刃劍,朋友團隊去年有個悲劇:兩位同級科學家都做出頂會Oral論文,但因在同個calibration pool(績效校准池),最終一人拿Exceeds(超預期),另一人只能Meet(符合預期),獎金差30萬鎂。更別提每半年要面對的「潛在升職名單」(promo packet),他苦笑:「寫packet那兩個月,實驗室凌晨三點的燈比矽谷的月亮還亮。」
真正拉開差距的,其實是從「解決問題」到「定義問題」的躍遷。初期科學家專注優化模型指標,但能衝到IC6的人,都擅長把技術缺口轉化成商業敘事。例如發現AR眼鏡的場景理解缺陷,不僅要提出新演算法,更要論證這缺陷如何阻礙元宇宙廣告變現。這種「技術嗅覺」和「商業翻譯」的複合能力,才是薪資曲線陡升的關鍵。
在Meta當研究科學家像在頂級實驗室創業。公司給你資金槍砲,但得自己找到戰場。最殘酷也最迷人的是:這裡不養「傑出過往」,只賭「下個突破」。當你聽見有人抱怨「股價跌讓年薪少輛保時捷」時,別驚訝——這才是Meta科學家們的真實煩惱維度。
想問非AI領域的RS薪資水平差異大嗎?朋友做計算社會科學的offer比AI組低20%正常嗎?
股票分四年給但升職週期是兩年,中間會補發RSU嗎?還是得等下次promo?
內部轉Applied Scientist容易嗎?聽說IC評級標準差很多
在FAIR發論文有限制嗎?前同事說商業敏感項目連投稿都要法務審核
沒有PhD但有頂會best paper有可能破格錄取嗎?看JD都寫死要博士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