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到,空氣裡就飄著一股期待的味道。記得去年這時候,我站在台北陽明山上,看著櫻花從含苞到盛放,那種從寒冬甦醒的感覺,實在讓人上癮。三月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月份,北半球悄悄告別冷冽,南半球卻開始染上秋意。全球氣候變遷下,三月的天氣變得越來越難預測,但那股生機勃勃的勁頭,總是讓人想背起行囊出發。
談到氣候特點,得從地球的傾斜說起。北半球的三月是典型的冬春過渡期,平均氣溫從攝氏5度慢慢爬到15度,像個調皮的孩子,時而暖陽高照,時而倒春寒來襲。記得在京都賞櫻那年,白天穿著薄外套還嫌熱,晚上卻突然降溫,差點凍著。這時節雨水也多,尤其東亞一帶,梅雨季前的綿綿細雨,滋潤著大地,但也可能打亂行程。歐洲的話,像巴黎或羅馬,三月的風還帶著涼意,但陽光已經開始慷慨,走在塞納河畔,能聞到泥土和新生青草的氣息。
南半球就完全不同了。三月對澳洲或紐西蘭來說,是秋季的開端。我在墨爾本經歷過,白天還維持20度左右的舒適,夜晚卻涼爽宜人,樹葉從綠轉金黃,天空藍得透亮。少了北半球的潮濕,這裡的空氣乾燥清新,很適合戶外活動。不過,氣候變遷讓季節界線模糊了,去年朋友去南非開普敦,三月本該是溫和的秋天,卻遇上罕見熱浪,提醒我們旅行前得多查當地預報。
春季旅行指南這塊,我總愛強調「層次感」。三月的魅力在於它既溫柔又善變,挑目的地得看天氣和個人偏好。北半球首推賞花路線:日本的櫻花前線從九州一路北上,三月中下旬是關西的最佳時機,站在哲學之道旁,花瓣如雪紛飛,心都化了。歐洲則推薦荷蘭的庫肯霍夫花園,鬱金香剛綻放,配上風車和運河,像走進油畫裡。如果偏好冒險,加拿大落磯山脈的雪還沒全融,滑雪加溫泉的組合,爽快得很。
南半球呢?三月是探索大自然的好時機。紐西蘭南島的皇后鎮,秋色正濃,湖光山色配上金黃樹林,徒步或騎單車都愜意。澳洲塔斯馬尼亞更棒,避開夏季人潮,三月的涼爽天氣適合自駕,沿途遇見袋鼠和奇異鳥,野性十足。不過無論去哪,裝備要靈活:帶件防風外套、輕便雨具,鞋子選好走的,別忘防曬——三月的紫外線可不弱,我在墾丁就曬傷過一回。
旅行不只是看景,更是體驗當地生活。三月許多地方有節慶,像台灣的陽明山花季,或西班牙的聖週遊行,參與進去才能真正感受春季的活力。我的建議是:別趕行程,留點空白給意外驚喜。去年在京都小巷偶遇一家老茶館,老闆分享的櫻花茶,至今回味。總之,三月是地球的轉折點,抓住它,去創造屬於你的故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