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腳步近了,空氣裡飄著桂花的甜香,月光如水般灑在窗櫺。這幾年,我總愛在中秋夜為家人朋友辦一場私廚晚宴,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讓食物成為團圓的紐帶。記得去年,老友從海外回來,我們坐在院子裡,燭光搖曳,他說:「這桌菜吃出了小時候的月光。」那一刻,我明白料理不只是味覺,更是情感的容器。
設計中秋菜單,我從不照搬餐廳套路。花好月圓的意境,得藏在細節裡。前菜我必做「桂花蜜漬蓮藕」,選脆口的藕節切片,漬入自釀桂花蜜與檸檬皮絲。冷藏一夜後,藕片透著琥珀光澤,入口是秋的清爽。秘訣在桂花蜜:新鮮桂花陰乾後,用土蜂蜜浸泡半月,香氣才不刺鼻,反而有種溫潤的詩意。
主菜是「蟹黃映月粉絲煲」,靈感來自兒時看阿嬤拆蟹。用新鮮紅蟳蒸熟取膏,蟹肉手撕保留纖維感。粉絲先用雞高湯煨透,鋪上蟹黃後小火燜煮。上桌時撒金黃蟹籽,像碎星落在月色湯汁中。這道菜考驗火候——粉絲吸湯七分飽就得起鍋,否則失了彈牙魂。
月餅是重頭戲,但我避開甜膩的市售款。自製「茶香流心月」:烏龍茶粉揉進餅皮,內餡是低糖紅豆沙裹著伯爵茶奶黃。烤時滿室茶香,切開瞬間流心緩緩淌出,像月光傾瀉。去年試過加少許花椒蜜,意外帶出深邃層次,友人笑說這是「月有陰晴圓缺」的滋味。
飲品配自釀「桂花陳釀」。糯米酒基底浸漬乾桂花與枸杞,封壇三個月。斟杯時酒液澄金,桂瓣浮沉如星子。若有不飲酒者,我會煮一壺陳年普洱,投幾朵鮮桂花——熱氣蒸騰間,香氣比酒更醉人。
佈置是隱形菜色。庭院掛紙燈籠,矮几鋪靛藍染布,陶碟盛當季柿子與石榴。蠟燭選竹芯的,燃時有細碎爆響,像遠方爆竹聲。關鍵是音樂:放一曲古箏《月兒高》,琴弦顫動間,連風都帶著團圓的頻率。
有人說中秋宴勞心費力,但對我而言,揉麵團時想起母親教的手勁,熬高湯時回憶父親守爐火的背影。食物承載著代代相傳的月光,吃進肚裡,便成了照亮荒年的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