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多倫多那年冬天,我剛落地就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活力,但同時也體會到異鄉人的孤獨。記得第一個聖誕節,我一個人窩在小公寓裡,看著窗外飄雪,心想:這裡有五百多萬人,怎麼連個喝咖啡的伴都找不到?後來才明白,多倫多雖大,但真正的連結需要主動出擊,不是等著緣分上門。這幾年,我試過無數活動和平台,從社區中心到線上論壇,累積了不少心得。
先聊聊在地活動吧。多倫多的多元文化是交友的寶藏,舉個例子,每年夏天的Caribana狂歡節,不只是加勒比文化的盛宴,更是認識新朋友的絕佳場合。我曾在一個非洲鼓工作坊裡,和陌生人一起打節奏,結束後大家順道去附近酒吧續攤,那種隨性的連結特別真實。另外,像Kensington Market的每週市集,攤販老闆們都熱情好聊,我常在那裡遇到語言交換夥伴——邊吃Tacos邊練英文或法文,比上課有趣多了。還有個小秘訣:多留意社區中心公告,像North York Civic Centre辦的烹飪班或健行團,費用低廉又接地氣,我就在一個粵菜料理課上交到現在的死黨。
社交平台方面,我得說,別只依賴Tinder或Bumble那些約會App。Meetup是我的最愛,上面有超多主題群組,像「多倫多新移民咖啡聚」或「戶外攝影同好會」,活動頻率高,參加者多是真心想拓展人脈。記得第一次參加一個登山群,領隊是個退休老師,沿途分享本地歷史故事,整團十幾人後來變成固定飯友。Facebook Groups也不錯,搜尋「Toronto Expats」或「華人社區活動」,常有小型讀書會或桌遊夜,我甚至在一個二手書交換群裡找到工作機會。如果想深耕文化圈,試試本地論壇如BlogTO的活動版,資訊更新快,還有用戶真實評價。
交友的核心在於心態。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放下期待,專注當下。剛開始參加活動時,我總想著「今天要認識五個人」,結果壓力大到不敢開口。後來調整成單純享受過程——比如在TIFF影展排隊時,隨口問問旁邊人推薦的電影,反而聊出深度話題。安全方面也要留意,尤其在線上,我習慣初次見面選公共場所,像Queen Street的咖啡廳,人多又熱鬧。別怕重複嘗試,失敗幾次很正常,但每次經驗都累積人脈網,現在我的週末行程滿檔,全是靠這些點滴串起來的。
如果你剛來多倫多或在這裡住久了卻覺得孤單,別猶豫,從一個小活動開始。這座城市像個萬花筒,轉個角度就有新風景——關鍵是踏出第一步。找個感興趣的Meetup群,或週末晃去市集,你會發現,連結的種子早已埋在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