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坐在台北的咖啡廳裡,望著窗外車水馬龍,心裡卻像被鐵鍊鎖住一樣。表面上,生活光鮮亮麗:高薪工作、穩定家庭、朋友圍繞,但夜深人靜時,總覺得靈魂被困在一個無形的牢籠裡。那時,我常問自己:「為什麼擁有這麼多,卻感受不到一絲自由?」這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心靈的枷鎖在作祟——它來自社會的期待、童年的陰影,還有自己給自己套上的完美主義腳鐐。日子久了,我開始明白,天堂般的環境,有時反而成了最深的監獄。
枷鎖的源頭往往藏在我們最不願面對的地方。小時候,父母總說要當個「乖孩子」,長大後,社會又灌輸「成功至上」的觀念。這些聲音慢慢內化,變成自我批判的利刃。每當我想追求熱情,腦海就響起:「萬一失敗呢?」「別人會怎麼看?」這種恐懼像隱形鎖鏈,把行動力拴得死死的。心理學家榮格提過,每個人的陰影面——那些被壓抑的慾望和弱點——若不接納,就會變成心靈的牢房。我花了兩年時間,透過寫日記和靜坐,才看清自己的枷鎖:原來,我害怕的不是外在評價,而是失去控制的安全感。這種覺醒,是打破枷鎖的第一步,卻也是最難的一步,因為它逼我們直視內心的黑暗。
打破枷鎖,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每天的微小抗爭。我從最簡單的練習開始:每天花五分鐘,對自己說「允許失敗」。聽起來可笑,但當我真正在會議上承認「我不懂這個」,或在家人面前流露脆弱時,那種釋放感像卸下千斤重擔。漸漸地,我學會區分「別人期望」和「真實渴望」。比如,辭掉高壓工作去旅行時,親友都說我瘋了,但那趟旅程讓我找回遺忘的畫筆——小時候,畫畫是我的天堂,卻被「沒前途」的標籤封印。現在,我靠創作維生,雖然收入不穩,心卻從未如此自由。關鍵在於行動:枷鎖是虛構的,只有當我們跨出舒適圈,它才會崩解。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選擇真實活著,哪怕代價是孤獨或誤解。
真實自由,是內在的寧靜風暴。它不是無憂無慮,而是能在風雨中保持中心。當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世界反而開闊了——失敗不再可怕,成了成長的養分;關係不再束縛,成了滋養的橋梁。這過程教會我,自由不是向外追尋天堂,而是向內拆除牢籠。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獄卒,也可以是解放者。或許,你今天就能開始:找個安靜角落,問問心:「什麼鎖住了我?」答案,往往就在呼吸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