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剛買第一台二手車,興奮地開去保養廠,師傅一句「你嘅suspension有問題」讓我當場懵了。什麼是suspension?後來才知是避震系統,整個過程就像在學一門新語言。汽車底盤術語,看似冷門,卻是日常駕車、修車的關鍵,尤其英文用詞,全球通用,學會了能省下不少冤枉錢。
底盤不只是車底那塊鐵板,它涵蓋了懸吊系統、轉向機構、煞車組件等,每個部分都有專屬英文術語。比如,suspension指的是避震系統,包括springs(彈簧)和shock absorbers(減震筒);steering system是轉向機構,tie rods(連桿)和rack and pinion(齒條齒輪)常被忽略卻影響操控精準度;brakes部分,calipers(卡鉗)和rotors(碟盤)關乎安全,磨損時得及時更換。這些詞彙聽起來拗口,但拆開來記就容易了——從單字源頭下手,像suspension來自拉丁文「suspendere」,意思是懸掛,聯想到車身被支撐的感覺,自然就印在腦海。
學這些不是為了當技師,而是應付日常場景。試想,去修車廠時,聽懂師傅說「your tie rods are worn out」,就能立刻判斷是否需要更換連桿,避免被亂報價;或者在買二手車時,檢查底盤狀況,若賣家提到「the bushings need replacement」,你明白bushings是橡膠襯套,負責緩衝震動,就能殺價或要求修復。我習慣把這些術語寫在小本子裡,開車時邊開邊複誦,結合實際體驗——比如過減速帶時感受suspension的作動,加深記憶。這不只是知識累積,更提升駕駛安全感。
更深一層看,底盤術語的學習,反映了現代人對機械的理解深度。汽車不再是黑盒子,懂得這些英文用詞,代表你能主動維護愛車,延長壽命。尤其電動車崛起,底盤設計更複雜,像regenerative braking(回充煞車)這類新詞彙,應用在日常充電習慣中,能優化能源效率。別怕起步難,從基礎詞彙開始,一天記兩三個,三個月後你就能和外國技師流暢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