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台北街頭,警車頂燈在濕漉漉的柏油路上劃出刺眼的紅藍光弧。李昂案發現場那棟老公寓的鐵門,至今仍貼著褪色的封鎖膠帶,像一道遲遲無法癒合的傷口。三個月過去,這起震驚全台的案件,調查細節如同剝洋蔥般一層層掀開,辛辣刺目的真相卻讓整個社會流淚。
關鍵證據的拼圖始終缺角。警方最初鎖定的兇器——一把廚房常見的剁骨刀,刀刃與死者傷口形態高度吻合。但詭異的是,刀柄上驗不出任何指紋,只有幾縷被漂白劑破壞的DNA殘留。更令人背脊發涼的是,現場鞋印與血跡分佈呈現兩種截然相反的移動軌跡,彷彿有「看不見的腳」在事後重新佈局。「像有兩套劇本同時上演,」一位不願具名的鑑識人員在茶水間低聲感嘆,「一套給活人看,一套給死人看。」
證人證詞的崩塌速度比颱風天的土石流還快。案發當晚聲稱聽見激烈爭吵的鄰居陳太太,三週後改口說可能是「電視劇音量太大」;最早指認李昂在現場附近徘徊的便利店店員,在監控畫面時間戳記曝光後,默默刪除了臉書上所有相關發文。最戲劇性的是死者胞妹,從哭訴「哥哥生前常被李昂威脅」到承認「其實他們合作生意虧損有糾紛」,證詞轉折讓承辦檢察官當庭揉碎了手上的咖啡杯。
時間軸的裂縫藏在通訊紀錄的毫秒之間。李昂手機最後一通電話的基站定位,與他自稱「在家看球賽」的住處相差四公里。但詭異的是,同時間他家門口的社區監控,卻拍到模糊人影開燈看電視的晃動光影。「要麼基站數據出錯,要麼錄影帶被動過,」網路論壇的技術宅用紅色字體標註分析,「但不可能兩者同時成立。」
當司法卷宗還在迷宮裡打轉,社會情緒早已在街頭巷尾沸騰。被害者家屬聘請的律師每天在鏡頭前展示新的「鐵證」,塑膠文件夾在陽光下反著冷光;支持李昂的民眾則聚集在地檢署外,高舉「科學證據不該被眼淚淹沒」的手寫看板。超商架上的周刊封面像走馬燈更換:今天是「豪門黑幕!李昂案驚現第三受益人」,下週變成「關鍵錄音曝光!檢方涉嫌誘導偵訊」。
社群媒體的戰場更血腥。某個深夜,自稱實習法醫的帳號貼出顱骨損傷3D建模圖,指稱「創口角度證明兇手比李昂矮十公分」;兩小時後,反方立刻流出監獄探視紀錄截圖,暗示「李家買通關鍵證人」。真相在轉發鍵下被撕成碎片,每個人緊握著自己認定的那一塊,當作審判他人的石頭。
傳統媒體的麥克風成了擴音器。當某政論節目主持人激動拍桌喊出「台灣司法已死」時,收視率曲線瞬間飆出尖峰;隔天另一家電視台立刻專訪退休法官,鏡頭特寫他顫抖的手寫下「程序正義比結果更重要」的毛筆字。真相在收視率戰爭裡被壓縮成十五秒的驚嘆句,沒人在意那些需要三小時才能說清的鑑定報告。
真正令人心悸的不是謎團本身,而是解謎過程暴露的集體創傷。當菜市場阿嬤都能對「微物跡證」和「測謊原理」侃侃而談時,反映的是對司法體系深入骨髓的不信任。巷口麵攤老闆邊撈麵邊搖頭:「以前看包青天,鍘刀落下就散場;現在是戲台越搭越大,看戲的自己也成了角兒。」
李昂在看守所編號89757的囚室裡,是否聽見了社會喧囂的迴聲?當我們在鍵盤前敲打憤怒或聲援時,或許都該想想:正義不該是零和遊戲的戰利品,而是讓所有傷痕都能攤在陽光下檢視的勇氣。這棟老公寓的謎題終會解開,但被證據與謊言犁過的土地,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長出信任的新芽。
【評論】
檢方說兇刀沒指紋是因為兇手戴手套 那為什麼刀柄縫隙有漂白劑反應?戴手套還需要消毒?
看到死者妹妹翻供那段心寒 親情在利益面前這麼脆弱嗎?這案子根本照妖鏡
有沒有人注意到監視器時間戳那個細節?如果基站數據沒錯 家裡開燈的人影是誰?毛骨悚然
每次重大社會案就被帶風向 媒體名嘴賺飽流量 最後誰在乎真相?我們都是被操作的棋子
那個老法官寫的「程序正義」毛筆字戳中我 但現實是民眾要快狠準的正義 等不及程序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