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被問皮膚怎麼好像透著光,其實哪有什麼驚天動地的魔法,不過是把老祖宗那點「養」的智慧,揉進每天的柴米油鹽裡罷了。西施若生在今日,大概也不會只靠天生麗質,後天的細水長流才是關鍵。我這套「西施護膚法」,說穿了就是順應自然,跟身體好好相處。
早上醒來,臉還沒完全清醒,我不急著用那些強力清潔的東西。溫水潑面,指尖輕輕帶過,像春風拂過柳梢,足夠喚醒肌膚就收手。水溫是學問,太燙傷了那層薄薄的保護膜,太冷又激得毛孔緊閉。就那麼溫溫的,像初春溪水的觸感,剛剛好。洗臉巾?早就束之高閣了,柔軟的純棉紗布巾,輕輕按壓吸乾水分,摩擦?那是萬萬不能的。
精華水不是拍上去就完事。倒幾滴在手心,先溫熱一下,再緩緩按壓上臉。你得感受它,不是讓它浮在表面,是引著它一點點滲進去。從額頭到下巴,順著肌理,像給小苗澆水,耐心點。有時候,我會多拍兩層,特別乾燥的季節,皮膚喝飽水的滿足感,自己摸得到。
防曬?這可是頂頂重要的一步,比任何昂貴精華都實在。西施浣紗,也得避開日頭最毒的時候吧?我挑防曬,質地輕薄是首選,不能悶著皮膚喘不過氣。用量絕不吝嗇,一枚硬幣大小是底線,顴骨、鼻樑這些高地帶,還得重點關照。別以為陰天、在室內就能偷懶,光線無處不在,防曬是365天不打烊的功課。晚上卸妝油認真乳化洗淨,才算完成一天的防護閉環。
說到內養,這才是西施美顏的根基吧。早上那杯溫開水,雷打不動。不是咕咚灌下去,是小口小口,讓溫潤從喉嚨滑到胃裡,喚醒沉睡了一夜的臟腑。我很少碰冰飲,再熱的天,一杯常溫的菊花枸杞茶,或是煮得軟糯的銀耳羹,比什麼冷飲都解燥養人。你看那銀耳熬出的膠質,不正是皮膚最愛的滋潤嗎?
晚飯後,小小的儀式感留給自己。泡腳桶裡放點艾草或是老薑片,熱氣氤氳上來,腳心暖了,額頭微微冒汗,一天的疲憊好像也跟著蒸發掉。這時候看書也好,聽點輕音樂也罷,讓心神沉澱下來。心神安寧,氣血才能順暢,這份由內而外的平靜,第二天會悄悄映在臉上。
枕頭套,我換得特別勤。真絲的觸感,對頭髮和臉頰都是溫柔的呵護,減少了摩擦,細紋也來得慢些。睡前最後一步,厚厚塗一層滋養的唇膜或單純的凡士林,讓嘴唇在夜間也能好好修復。睡得好,勝過千金保養品。手機早早調成勿擾,燈光調暗,讓褪黑激素好好工作。美容覺,名不虛傳。
這些點點滴滴,聽著瑣碎吧?沒有一樣需要花大錢,也沒有一樣能立竿見影。護膚哪有什麼捷徑呢?不過是日復一日的堅持,像養一株珍貴的花。了解自己的肌膚,順應它的脾性,給它需要的,而不是盲目跟風。所謂「西施秘訣」,不過是這份懂得「養」的耐心和智慧罷了。皮膚的潤澤光采,是時間和用心澆灌出來的果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