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是一個微雨的下午,我漫步在香港中環的街頭,拐進一條狹窄的石板路,空氣中飄散著舊書的霉味和咖啡的香氣。荷里活道,這個名字聽起來像好萊塢的遠房親戚,卻藏著香港最地道的靈魂。它不是電影夢工廠,而是時光隧道,每一塊磚瓦都在低語殖民時期的故事。1844年英國人開闢這條路時,借用了倫敦的Hollywood Road之名,諷刺的是,這裡從未與星光大道沾邊,反倒成了古董與藝術的避風港。走在這裡,我總覺得自己像個尋寶獵人,轉角遇見的可能是清朝瓷瓶,也可能是當代畫廊的叛逆塗鴉。
荷里活道的魅力,在於它拒絕被定義。早上十點,店鋪陸續拉開鐵閘,那些老字號古董店——像「三多軒」或「荷李活道中心」——老闆多是白髮蒼蒼的長者,他們會用帶點口音的英語招呼你,一邊擦拭明代青花瓷,一邊絮叨著戰亂年代如何從內地流落至此。我記得在「文武廟」旁的小巷,無意間撞進一家隱世畫廊,牆上掛著本地藝術家的水墨實驗,店主是個中年女人,她說這裡曾是鴉片館舊址,現在卻用顏料療癒城市的傷痕。這種新舊交織,正是香港的縮影:一邊是殖民遺產的沉重,一邊是創意野火的燎原。
如果你問我,荷里活道最不能錯過的是什麼?我會說,是那些不經意的相遇。爬上「石板街」的階梯,兩旁是鐵皮屋改造成的咖啡館,點一杯絲襪奶茶,看外國遊客和本地阿伯同桌討論玉器真偽。黃昏時分,「PMQ元創方」的文創市集活躍起來,年輕設計師擺攤賣手作陶瓷,背後卻是二戰時警察宿舍的紅磚牆。這裡的文化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活生生的對話。我曾和一位老收藏家聊天,他感嘆數位時代讓實體古董式微,卻又笑著展示手機裡的AR鑑定App——矛盾嗎?或許,但這就是香港,永遠在毀滅與重生間跳舞。
當然,探索荷里活道需要一點耐心。避開週末人潮,選個平日午後,穿雙好走的鞋,因為那些陡坡和窄巷會考驗你的腳力。別急著購物,先感受氛圍:聽聽廟宇的鐘聲,摸摸百年老樹的樹皮,甚至蹲下來看地上鑲嵌的廢棄鐵軌,那是電車時代的遺跡。文化指南書不會告訴你,真正的寶藏在人與人的互動裡。下次你來,試著問店主一個故事,而不是價錢——他們眼裡的閃光,比任何古董都珍貴。
離開時,夕陽把街道染成金黃,我站在「大館」前,這座昔日的監獄如今是藝術中心,牢房變成了展廳。荷里活道教會我一件事:香港的美,從來不在宏偉的天際線,而在這些裂縫中的生命力。它提醒我們,歷史不是過去的灰燼,而是未來的養分。如果你願意慢下來,這裡的每一寸石板都在唱歌。
看完好想去!但想問下,荷里活道的古董店價錢合理嗎?會不會容易被坑啊?
我上個月去過PMQ,那邊的市集超好逛!但樓主提到鴉片館歷史,有推薦的相關書籍嗎?想深入了解。
照片拍得好有feel~雨天去真的更有氛圍嗎?還是晴天比較適合拍照?
喜歡你說的「裂縫中的生命力」,但現在中環越來越商業化,荷里活道還能保持這種老味道多久?
求問樓主,那邊有沒隱藏版美食?逛完想找個地道茶餐廳歇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