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裡瀰漫著白醋的微酸和甘蔗糖的清甜,砧板上堆疊著透亮的蘿蔔絲、豔紅的胡蘿蔔絲、嫩黃的薑絲,還有一小碗炸得金黃酥脆的麵條碎。這不是尋常備料,是為了一年裡最喧鬧歡騰的那個儀式——撈魚生。很多人以為這只是星馬華人的新年傳統,其實早年從廣東、潮汕下南洋的老移民,早把這道充滿吉祥寓意的「七彩魚生」帶到異鄉,再經過一代代的融合創新,成了如今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熱鬧風景。
真正好吃的魚生,秘訣藏在細微處。魚肉,首重新鮮。不是非得用貴價魚,當日鮮切的鮭魚刺身或油甘魚片,只要夠冰、夠彈牙,比冷藏過久的貴價魚更討喜。刀工是靈魂,蘿蔔絲、青木瓜絲要切得細如髮絲,根根分明不糾結,入口才爽脆。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那幾碟不起眼的醬料:濃稠的酸梅膏負責提亮,香甜的桔子醬負責平衡,還有一小匙畫龍點睛的柑橘油或柚子油,那股若隱若現的清新香氣,能瞬間穿透所有濃郁滋味。炸物更是關鍵,麵條碎、麻花碎要炸得透,放涼後依然保持酥脆,咬下去「咔嚓」一聲,才叫到位。
外婆在世時,撈魚生是她的大事。看她戴著老花鏡,慢條斯理地把醃好的薑片切成近乎透明的薄片,再耐心疊起,切成細絲。她總說:「薑絲要細,但不能斷,斷了福氣就散了。」磨薑末時,她會多說兩句:「薑末磨得夠細,才不會搶了魚生的鮮,但那股暖勁要留著,中和生冷的寒氣。」這些老輩人的講究,看似繁瑣,卻是時間沉澱出的智慧。如今我用料理機代勞,速度是快了,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也許是少了砧板上那有節奏的「篤篤」聲,少了空氣裡瀰漫的那份鄭重其事的期待。
撈魚生的高潮,永遠在「撈起」那一刻。長輩一聲「撈起!發啊!」,十幾雙筷子齊刷刷插入盤中,高高挑起五顏六色的食材,伴隨著此起彼伏的祝福語:「步步高升!」「財源滾滾!」「甜甜蜜蜜!」「青春常駐!」。筷子在空中交錯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夾雜著笑聲、孩子們的尖叫、長輩佯裝惱怒的「別戳到我啦!」。醬汁飛濺,蘿蔔絲掛在某人頭髮上,麻花碎彈到桌角,一片狼藉,卻洋溢著最真實的歡樂。香港朋友阿強說得好:「撈魚生,撈到檯面地板都係,先叫夠氣氛!乾乾淨淨?不如去食西餐啦!」
這份喧鬧裡的溫度,是外賣或餐廳裡精緻擺盤的魚生無法複製的。在家撈,圖的就是那份無拘無束的親密感。孩子們踮著腳尖也要把筷子舉得老高,長輩們喊吉祥話喊到破音,平時拘謹的姐夫也難得放開手腳。盤子裡的食材越撈越混亂,滋味卻在攪拌中奇妙地融合、昇華。酸、甜、辛、香、脆、鮮,層層疊疊在口中綻放,如同這一大家子不同性格、不同世代的人,擠在一張桌子旁,在混亂中碰撞出最濃郁的團圓味。這份熱騰騰的喧嘩,這份帶著醬汁痕跡的桌面,才是撈魚生真正令人魂牽夢縈的「秘訣」。撈起的,從來不只是食材,是那份緊緊相繫,越撈越興旺的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