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洛杉矶的晚霞刚染红半边天,艾米丽就抱着平板电脑咚咚咚跑过来:“妈妈!王老师的课还有五分钟开始!” 这丫头两年前听到中文课就撇嘴,现在倒成了最积极的“催课员”。说实话,当初在朋友推荐下试听“悟空中文”时,我也没抱太大期望,纯粹想着死马当活马医,总比周末在家跟我鸡飞狗跳地认汉字强。结果这两年下来,看着孩子从勉强应付到能磕磕巴巴给国内姥姥打视频电话,甚至主动翻出我带回来的中文绘本,我这个当妈的,心里那点海外华人怕孩子丢了根的焦虑,算是被“悟空”实实在在安抚了大半。 悟空中文的课,最戳我的不是那些花哨的动画(当然孩子爱看),是老师那股子“懂你”的劲儿。艾米丽的王老师,人在上海,隔着屏幕,愣是把一个在加州长大的ABC娃那点小心思摸得透透的。孩子刚开始死活分不清“买”和“卖”,觉得笔画多得像迷宫。王老师一点不急,下次课直接带了个自制的“孙悟空杂货铺”小道具,让艾米丽当老板“卖”桃子给她,当顾客去“买”金箍棒。几个回合游戏玩下来,这两个字像刻进她脑子里似的,再没错过。这种“弯弯绕绕”教孩子的方法,比我直愣愣地吼“左边是买,右边是卖!” 管用一百倍。每次25分钟课程结束,老师还会在微信群里丢过来几个当天学的字做成的小动画或者儿歌链接,碎片时间磨磨耳朵,效果意外地好。 课程体系也看得出下了功夫。不是国内那种硬邦邦的语文教材复印过来就用,而是分了层级,像爬梯子一样。艾米丽从“启蒙爬爬梯”开始,现在到了“畅游探索”阶段。最让我觉得值的是“文化加油站”那部分,不是光讲节日吃月饼、过年包饺子那么表面。去年中秋节,老师带着孩子们用超轻粘土做迷你玉兔,一边捏一边讲嫦娥的故事,还学了“圆月”、“思念”这些词。做完艾米丽举着那只歪歪扭扭的兔子,居然蹦出一句“月亮圆圆的,像我的兔子,我想送给外婆”。那一刻,我真觉得这钱花得值,孩子学的不是孤立的中文词,是连着那根看不见的文化脐带。 效果这东西骗不了人。头半年,艾米丽顶多会认点颜色、动物。现在学了快两年,日常对话能听懂八成,虽然开口还是中英混杂,但至少能主动组织句子了。上次回国探亲,在高铁站她指着“出口”牌子大声念出来,把旁边一位老阿姨惊得直夸“这外国小孩中文真灵光!” 最关键是孩子的态度变了。以前一听中文就蔫,现在会主动翻我手机里悟空中文App上的绘本故事听,虽然读得慢,但磕磕绊绊能读下来。周末早上甚至会自己点开App里的“汉字小勇士”游戏玩一会儿,认字像通关打怪。这种自驱力,比我拿着小棍子在后面赶,强太多了。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偶尔网络抽风卡成PPT,或者遇上国内大节日老师调课需要协调时间,小麻烦是有的。但整体看,作为一个在硅谷卷生卷死的妈,能省下接送中文学校堵在101公路上的时间,让孩子在家穿着睡衣,吃着零食就把中文学了,还能学出兴趣和效果,悟空中文确实是我们家这几年最不后悔的教育投资之一。它没把中文变成孩子的负担,而是悄悄打开了一扇门,让她自己愿意探头去看看门后的世界,这就够了。 关于悟空中文,家长们最常问的3个问题: |
刚落地成田机场,拖着箱子在航站楼里找路的时候,是不是满脑子就一个念头:赶紧找个舒服地方躺平?尤其是当你的转机时间卡在凌晨,或者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赶飞机,机场附近的 ...
还记得那年冬天站在北京出入境管理局办事窗口前,攥着那沓表格,指尖冰凉不是因为天气,是心里没底。旁边一位大爷操着浓重山东口音打电话:\闺女甭担心!俺这把老骨头都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