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Granville Island的木质码头边,看着False Creek对岸Downtown的玻璃幕墙在阴雨天里泛着冷光,手里那杯热腾腾的Tim Hortons也暖不了心里的忐忑。六年前我刚登陆温哥华时,简历石沉大海的滋味尝了足足三个月。如今回头再看,在这座看似慵懒实则竞争激烈的海滨城市找工作,光靠埋头刷求职网站是远远不够的。你得摸透它的脾性。 温哥华的就业市场像极了这里的地形——表面是平静的港湾,水下藏着暗流。科技公司在Broadway沿线扎堆扩张,影视剧组在Burnaby的摄影棚里连轴转,港口货轮吞吐量创纪录的背后是物流公司急缺卡车司机。但最关键的敲门砖往往不是简历上的技能列表,而是咖啡杯碰撞的声音。本地人管这叫\”Networking\”,我更愿意称之为\”人情练达\”。记得我的第一份正经工作,是参加完本拿比商会早餐会两周后,某位一面之缘的IT主管直接把我简历塞给了人事总监。后来才知道,温哥华超过40%的岗位根本不对外发布。 简历千万别用国内那套\”吃苦耐劳\”的模板。去年帮朋友修改简历时,发现他居然把上海某银行的团队管理经验缩在角落,反而大写特写\”精通Office软件\”。立刻给他翻了个面:把领导12人团队完成跨境结算系统的经历用STAR法则重组,量化成\”年处理$5亿+交易,错误率下降0.7%\”。改完第三天就接到Vancity Credit Union的面试电话。本地雇主最看重你解决过什么具体问题,就像Seymour山上的滑雪教练常说的:\”Show me your turns, not your boots.\” 语言关是道暗坎。在Metrotown超市能畅快砍价的白话水平,进了Downtown的会议室可能瞬间变哑巴。有回面试遇到个温哥华土生土长的华裔经理,我下意识用中文寒暄,对方微笑着切换成英文:\”Perhaps we should keep it professional.\” 当头一盆冷水。后来咬牙报了SFU的商务沟通夜校,专攻那些藏在客气话里的机锋。比如面试官说\”interesting\”可能代表不认同,夸你\”brilliant\”往往只是客套。现在带团队开会时,听到新移民同事把\”我想补充\”说成\”I want add\”,总会想起当初在洗手间反复练习\”Perhaps I could build on that point\”的自己。 热门机会比想象中多元。除了众所周知的Amazon、Lululemon这类大厂,藏在Gastown红砖楼里的游戏工作室藏着金矿。朋友所在的Blackbird Interactive刚签下《战锤40K》新项目,急招3D建模师开到$85时薪。更别说列治文那些不声不响的中资企业,某跨境电商的物流总监岗挂着半年没招到人——既要懂中国供应链又要熟悉加拿大海关,中英双语流利还得会看财务报表。这种复合型岗位的薪资,往往比纯英文职位高出20%。 求职节奏要懂得变奏。三月樱花季是会计事务所招聘高峰,圣诞前零售业疯狂招临时工,而影视行业的工作机会往往跟着剧组开机时间走,春季和秋季最集中。我吃过最大的亏是八月投建筑公司,人事度假去了,简历在邮箱里躺到枫叶红透才被翻出来。现在帮人做求职规划,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本地行业活动日历:一月温哥华科技峰会,五月餐饮酒店业招聘会,九月BC省绿色经济论坛…在这些场合露次脸,抵得过百份海投。 最后想说个反常识的发现。温哥华雇主其实偏爱有故事的人。上周公司面试的两位候选人:A君是UBC高材生,简历完美得像教科书;B君在智利当过三年志愿者,期间用Excel帮当地合作社搭建了库存系统。老板最终选了B君,理由是:\”温哥华最不缺漂亮简历,缺的是能把混乱理出秩序的人。\” 这座城市的生存法则,藏在雨林般交错的人际脉络里,藏在咖啡杯沿模糊的口红印里,藏在每个把异乡熬成故乡的故事里。 FQAQ:没有加拿大本地经验真的找不到工作吗? Q:薪资谈判总被压价怎么办? Q:面试后要不要主动追问结果? |
说到温哥华的短租,我得先提一提去年夏天那趟旅行。我和朋友计划了一个星期的假期,原本打算住酒店,但预算有限,最后在Airbnb上找到了一个超值的小公寓,位置就在G ...
刚在国会山附近结束一个项目那会儿,我真是受够了千篇一律的酒店房间。想煮碗面都得用咖啡机烧水,那种憋屈劲儿,住过的人都懂。后来摸爬滚打试遍了渥太华各种短租公寓,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