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因为项目合作,我在香港一住就是四个月。一开始也考虑过Airbnb或者直接租房,但真正动手找才发现,在香港想找个地段方便、拎包入住、还不绑死一年长约的地方,难度堪比中环午市抢位子。最后锁定月租酒店式公寓,简直像挖到宝。现在回想起来,那四个月住得是真舒心,完全没后悔当初这个决定。 为什么选酒店式公寓?简单说就是省心到极致。落地那天,拖着箱子进房间,床单雪白,浴室亮得反光,连小厨房的锅铲都配齐了。Wi-Fi秒连,水电煤气账单?根本不存在。前台24小时有人,收快递、叫车、问附近哪家云吞面地道,甚至台风天送把伞上来,都有人管。这跟在本地租房完全是两个世界——不用跟业主扯皮押金,不用自己找网络公司,更不用每月盯着水表电表抄数。对于我这种怕麻烦、时间又金贵的人来说,这种“甩手掌柜”式的体验,值回票价。 位置是真的香。我当时住在湾仔,下楼走三分钟就是地铁口,铜锣湾购物、中环上班、金钟转车去机场快线,都像在自家后院遛弯儿。楼下茶餐厅、便利店、药房、洗衣店一应俱全,凌晨两点想吃碗鱼蛋粉都找得到地方。这种便利,是偏远地区再大的房子也换不来的。尤其在香港这种走路比打车快的地方,住得核心,每天省下的通勤时间都能多睡半小时。 当然,天下没有完美的方案。酒店式公寓的空间肯定比不上正经租个两室一厅。我那间开放式studio,大概30平米,床、沙发、小餐桌、厨房操作台和卫浴紧凑地排开。刚开始觉得有点局促,但神奇的是,合理的布局和充足的收纳设计(床下、墙上柜子很多),很快就把行李归置得妥妥帖帖。一个人住,或者情侣短期过渡,完全够用。想开伙的话,电磁炉、小冰箱、微波炉是标配,煮个面、蒸条鱼没问题,但指望天天煎炒烹炸做大餐就不现实了,油烟是个问题。另外,隔音确实要看运气和楼宇质量,我那栋还算安静,但听说有些旧楼改造的公寓,隔壁打个喷嚏都听得清。 费用方面,绝对是丰俭由人。纯粹追求性价比,深水埗、北角一些老牌服务式公寓,月租一万五港币上下也能搞定,基本设施齐全,就是装修旧点、房间小点。我住的湾仔新净些的公寓,带简单健身房和公共休息区,月租在两万三左右(2023年价格,具体浮动看时段和议价能力)。这个价格,包含了水电网、每周一次清洁、前台服务。算笔账:如果自己租个类似地段的小单间,月租可能一万八,但加上中介费(通常半个月租金)、押二付一、水电煤网费(香港夏天冷气电费惊人)、清洁费、购买家具家电的钱……前期投入和每月杂费加起来,未必比酒店式公寓便宜,还搭进去无数精力。特别是只住几个月的话,酒店式公寓的综合成本和省心程度,优势明显。 给想尝试的朋友一点实在建议:别光看网图!一定要实地考察。我当初筛了三家,每家都亲自去看了。重点看:房间实际大小和布局(网图广角镜头骗死人)、窗户朝向和通风(香港潮湿,通风差容易有霉味)、设备新旧程度(特别是空调制冷和热水器水压)、公共区域卫生状况,以及最重要——周边环境。白天晚上各去一次,感受下噪音和安全。合同逐字看清,明确包含哪些服务(清洁频率、布草更换)、额外收费项目(比如加床、多用电器是否加钱)、最短租期和提前退租条款。磨一磨价格,淡季或者连租几个月通常有折扣。对了,带个转换插头,香港是英标插座。 住了四个月,离开时竟有点不舍。那间小公寓成了我在香港的“家”,而不是冷冰冰的临时落脚点。它用一种高效又略带人情味的方式,承接了我所有的疲惫和偶尔的乡愁。晚上收工回来,站在窗边看着楼下依旧车水马龙的庄士敦道,手里一杯楼下便利店买的冻奶茶,那种融入城市肌理的踏实感,是游客身份永远无法体会的。离开前最后一晚,还是去吃了那家凌晨也开的鱼蛋粉。 FAQ 1. 月租酒店式公寓包水电和网络吗?会不会有隐形收费? 2. 最短租期一般是多久?能只租一两周吗? 3. 住在酒店式公寓,能接收邮寄信件或包裹吗?地址可以用来注册或收正式文件吗? |
上周和纽约的老同事视频,他下个月要来香港盯个项目,电话里愁得直薅头发:\住酒店预算爆表,长租公寓最少签一年,你说我这三个月上哪找窝去?\我直接甩过去个尖沙咀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