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年前,我剛接手第一個裝修項目,客戶要求把老屋牆面翻新。那時我自以為懂批蕩,結果抹完灰沒幾天就大片龜裂,客戶氣得直跳腳。從那次教訓起,我花了五年跑工地、請教師傅,才摸透這門手藝的門道。批蕩不只為了美觀,它像房子的皮膚,一層層保護結構,擋住濕氣和裂縫。今天,就來聊聊那些藏在細節裡的步驟與技巧,希望幫你少走彎路。
施工前,先別急著動手。工具得齊全:抹子、刮板、水平儀,還有那桶調好的水泥砂漿。比例是關鍵,我習慣用1:3水泥和細砂,水慢慢加,攪到像濃稠的粥。少了這步,後面全毀。基層處理最常被忽略,老牆的油污或灰塵得用鋼絲刷狠狠刷淨,再噴水濕潤。乾巴巴的牆面吸走水分,灰層黏不牢,遲早剝落。有一次在潮濕的浴室牆上施工,我忘了檢查水管滲漏,結果抹灰後發霉,整面重做,白忙一場。
接著上第一層灰,叫「打底」。厚度控制在5mm內,太厚易下垂。手法要穩,從下往上推抹子,手腕帶點弧度,像畫圓。這階段別求完美,重點是填平凹洞和裂縫。等半乾,約兩小時,再抹第二層「面層」。這時水泥漿調稀點,薄薄一層覆蓋。技巧在於收光:用金屬抹子輕壓表面,來回幾次,直到光滑如鏡。記得通風要好,否則乾太快會起泡。完工後養護最要緊,我總叮囑工人每天灑水三次,持續一週。水泥沒喝飽水,強度不夠,冬天一凍就碎。
這些年,我最深的體悟是:批蕩像練太極,急不得。材料選錯、步驟跳過,代價是返工和成本。用對技巧,牆面能撐二十年不起皮。下次你動手時,試試我的法子,或許牆會對你微笑。
|